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正知&另三種應觀照的所緣&斷除煩惱&不要成為久病的禪修者&對定的描述&定力對抗煩惱

正知

毗婆舍那或內觀(vipassanā)是了悟身心的三共相:無常、苦、無我。事實上,這三共相不是究竟法(paramattha),但屬於概念法(paññatti)。所以,它們並不是要觀照的事物。身心現象才是究竟法(paramattha),是該被觀照的對象。觀照身心現象,你自然會見到它們無常、苦、無我的性質。舉例而言,從遠處看一排螞蟻時,[125]你也許會誤以為那是一條繩子、一條線,或一根樹枝。但是,如果你靠近一點,你會見到一隻一隻的螞蟻在移動。同樣地,如果你可以用精進、念與定,貼近地觀察身心現象,你會見到它們的獨特性質與共同性質(即無常等)。如此,正知(sampajāna)便已生起。在此,巴利文sampajāna一詞是由三個部分構成:接頭詞saṃ-(「清楚地」或「自行」),接頭詞pa-(「以種種方式」或「以殊勝的方式」),名詞jāna(知道)。所以,sampajāna(正知)的字面義是「清楚地或自行,以種種方式或以殊勝的方式,了知(真理)」。

另三種應觀照的所緣

你也必須運用精進、念與定,對受、心、法加以觀照,如同你觀照身體時一樣。然後,你將見到感受只是感受,或說見到它們的獨特性質。你也將見到它們剎那剎那滅去。同樣地,你會見到種種心念,各有其特質,並在不同的剎那生起。如此,你能夠見到身心剎那生滅,並能去除常、樂、我的妄想。你也會看到心與貪、瞋等的種種煩惱。

斷除煩惱

斷除煩惱,有兩種方式:一是不與生起的機會,二是當它們生起時立刻觀照。當然,念處禪修能夠幫助你依這兩種方式斷除煩惱。從實修的觀點來說,你必須做的只是以精進、正念和定力,觀照當下變得顯著的目標。然後,你將見到真理,去除愚痴,不會再對所經驗的身心現象有所回應[126],意思是,你將沒有喜歡(anurodha)或不喜歡(virodha)。因此,你會獲得安詳與寂靜。

不要成為久病的禪修者

有些禪修者可能會說:「我已跟隨過某某老師,參加了多長又多長的密集禪修。」除非他們以精進、正念和定力來修習,否則他們的練習不會有進展。這就像病人看了這個那個的醫生,卻不依照藥方服藥。後來,疾病對藥產生了抗藥性,變得無藥可治,或者轉成慢性病。同樣地,無論你跟隨什麼老師練習多久,如果你不依據指導好好練習,你不會有成果,只會變成久病的禪修者。所以,不須自豪修習了多久又跟隨多少老師,應該盡最大努力觀照當下明顯的目標,如此,你便不會成為久病的禪修者。

對定的描述

隨著內觀練習逐漸變得成熟,剎那定會變得強而有力。心完全專注在禪修目標時,將沒有任何的散亂。沒有散亂是定的特相(avikkhepo samādhi)。定的作用(rasa)是使心專注於目標(sambindana-rasa)。一般的禪那定完全專注於單一概念法所緣,但是,在內觀修行中,你觀照剎那剎那地生起於當下的諸多目標。

定力對抗煩惱

當然,定變得愈強,煩惱就會愈弱。禪那定非常強而有力,能令粗重的煩惱長時間無法生起。你也許會將這種狀態誤認為是阿羅漢果位。[127]就內觀而言,剎那剎那地觀照當下生起的所緣而獲得的剎那定,能幫助你剎那剎那地斷除煩惱。這種剎那定,如果夠強大,也能夠讓你的心長時地遠離煩惱。處於這種強大的內觀定的狀態時,任何所緣境皆無法誘發你的煩惱,即便你不觀照它們或者中斷修習一段時間也是如此。在較高層的觀智,即便你故意要讓煩惱生起,煩惱也可能不會生起。這兩種持續長時間的煩惱斷除,有許多的名稱,諸如vikkhambhana-pahāna(鎮伏斷)、vikkhambhana-vinaya(鎮伏調伏)、vikkhambhana-vimutti(鎮伏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