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隨觀
四念處意指,穩固地安住於四種禪修目標——即身、受、心、法——的正念。其中,經典如此描述身念處: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於身隨觀身而住(「住」或說「度日」)。這是指以觀察行、住、坐、臥、彎、伸等身體現象、活動來過生活的意思。
究竟義的身
在此,身(kāya)指身體現象;最顯著的便是地水火風四界。[118]我們可以體驗地界的硬、粗、軟、滑。例如,在我們的身體裡,可以感覺到骨頭是硬的,皮膚是軟的。事實上,硬、軟等不是單一的,而是許多的地界。其餘的水界等也是如此。我們可以體驗火界的冷、熱或暖,水界的濕、流動、輕或重。我們也可以體驗到水界是有些結實的東西,像其餘三界一樣:結實的硬、壓力、熱等。我們可以體驗到風界的壓力、僵挺、繃緊和移動。所以「身」(kāya)指究竟義的這些色法。(至於水界,阿毗達磨論書提到,水界與其他三界不同,無法碰觸。但是,可以感覺到其流動、滲出、凝結,這些通常在你流鼻水或流汗時顯現。)
觀身如身
佛陀教導我們觀察身體。如何觀察呢?觀身是身,而不是其他的事物。舉例而言,若人見到石頭,應視它為石頭。這樣才正確。同樣地,應當觀身為身,而不是看作是其他東西。這表示你不應將身看作是什麼恒常、快樂、和「我」有關的東西。總之,你應當將時間用在觀身為身。
從實修的觀點來說,你應該使用日常用語來標記禪修目標。例如,於腹部上下,你當只標記作起、伏,而不是說風界(vāyo-dhātu)。不過,你會從繃緊、壓力和移動中,體驗到其中所包含的風界。其他的目標也是如此。實際上,[119]任何的身體活動都包含有四界,但是,腹部上下時,風界較其他界顯著。記住內觀的公式:「內觀專注顯著的目標」(yathāpākataṃ vipassanābhiniveso)。所以,你應當做的,只是如實地覺知任何變得顯著的目標,並以日常的用語在心中標記。
在修習的最初,屬於概念法的形狀與形態會變得較明顯,你可能見不到其背後的真實法。假設你在嘴裡放進一種新的食物。首先,你可能會經驗到它是硬或軟,之後在你咀嚼時你會嚐到甜、酸、苦等的味道。同樣地,在你剛開始觀察腹部起伏時,你可能只是在標記所緣(nāma-paññatti),而未觀察到任何實際的東西。但是,之後,當你的精進、念和定成長時,你將超越屬於概念法的形狀、形態與名稱,見到究竟法。如同下列的格言所說:「概念法顯現時,究竟法隱蔽;究竟法顯現時,概念法隱蔽」。
當你見到究竟法,你就不會見到身體的形狀或其他的器官。這時候,你也許會有身體消失的感覺。在這階段,你不用目標的概念名稱便能夠覺知究竟法。在到達這階段之前,你的心也許會有所緣的形狀、名稱等概念法。持續使用「上下、提起、前進、放下」等一般用語來標記目標,不要使用「地界」(paṭhavī-dhātu)等的術語。[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