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讀書會心得分享-因果02-鄭珮瑩

一、主題:因果     11/26早上讀書會之主題延續上周的「因果」。
   ()何謂因果?        
  「如是因如是果」,這麼簡單的一佛弟子也常琅琅
上口,但所謂的「因果」真的如我們想像的那般簡單嗎?又為何學佛多年的佛教徒,所成就的經常是「慢心」與「我」為伴呢?形成慢心的「因」究竟為何呢?簡單地說,來自「我執」,而我執正是眾生「無明」的根源,因為錯看了生命的真實相,所以六道輪迴不得自出。我即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總合體,凡夫執著五蘊身心實有故,分分秒秒無間斷地執著實有內心(有受想行識的作用)與外在的境界相互交感,自然地有保護自我優先於他的傾向,這也就是「自私心」、「慢心」的來源,譬如戴上有色眼鏡,所見的世界也就變了樣。 
   又因為執著有「我」,接著人相、眾生相、壽命相、功德相…等, 種虛妄相隨之生起,不僅長養了貪瞋癡(意業),更時時刻刻隨著意念造作殺、盜、淫(身業),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語業) 等無盡的業。於是,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儲存了無量無邊的善惡業種子。佛弟子是深信「因果」的,但為何我們總是明知故犯呢?既然已經了,卻又忘記還有「懺悔」的方便法門呢?又造業的速度永遠超過懺罪的速度,我們會不斷地在分段生死中輪迴,這正是我們應得的「果」呀!
所以,綜合以上的理解可以得到結論:
1、      相信世間皆是因果的人,自然會趨吉避凶而常遊人間天上。
2、      照見五蘊皆空的人能度未來無量無邊的苦厄(解脫六道輪迴)
二、因果與戒律
有學員提出疑問:有一些佛弟子受戒以後,因為怕違犯戒律,反而退縮在家中專心誦經,不太敢踏出家門與眾生互動.....
    法師如是說: 「戒」的基「戒」還有積極的面。
    譬如佛制在家五戒、八戒,出家沙彌(尼)戒、比丘(尼)戒等,重於個人的防非止惡,其事相繁瑣、戒條眾多;另一類則是菩薩戒,譬如「菩薩三聚戒」,其戒法簡要卻含攝大乘諸戒,圓融無礙。但菩薩戒的精神是徹底積極的,在菩薩三聚戒的「攝律儀戒」即含攝五戒乃至比丘戒,受持者各隨身份守其戒法以作自我要求;「攝善法戒」則含攝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皆悉應學;「饒益有情戒」是必須量力盡心利益眾生,能作而不作即犯戒,且當攝律儀戒與饒益有情戒衝突時,應以利益眾生為優先。換句話說:發菩提心受了菩薩戒,即應以菩薩戒作為主修。行持菩薩道利益眾生的修學過程漫長,經常必須在「過失」與「功德」之間作抉擇,在「過失」與「功德」消長中逐漸增長智慧、累積福德資糧。這是菩薩戒的根本精神所在,也隨順無我的聖教。
        就拿「不殺生戒」來說明:其消極面向是不傷害一切眾生生命。能此戒則一切眾生見到你皆無恐懼感,你也會招感健康、長壽的果報;若很多人持守此戒則戰爭、溫疫、饑荒等天災人禍必然減少。至於積極面向則是不但不殺生還要護生(放生、救生等);另外,徹底的護生則是護持眾生的法身慧命,令眾生出離六道輪迴,這難度就高多了!我們翻開菩薩戒本,處處皆展現出這種徹底的積極面向,處處皆含攝了佛陀的慈悲與智慧。
        佛弟子因智慧不夠,受了戒反而走不出去,
這的確是很令人挫折的事,但是善解又懂得反觀自照的人卻自我警惕,並且開始彌補自己不足的地方,逐漸增長自己的菩提資糧,這就是善解與積極的功德。
 三、結語
         兩小時的讀書會很快就到了尾聲,很高興學院給弟子機會,能與  師有雙向溝通的機會。佛法好似藉由如此的方式,泯滅了彼此間的距離,佛法也不再僅僅是經典中的文字而已,佛法可以是生活中的藥方,有  法師的解說,離佛法生活化的目標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