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想解釋與老師討論的部分(sākacchā- nuggahita)。為了透過討論以滋養內觀幼苗,你必須簡要、清楚地報告,你在觀照基本與其目標時所體驗的事物。有三件事必須報告:[92]出現什麼目標;你如何觀照;你體驗、了知到什麼。例如,你可能會報告:「當我吸氣時,腹部上升。我標記上升,體驗到緊的感覺。」腹部下降、提腳等,也是如此。報告時應先報告基本目標,再報告其他目標。
例如,如果你看著某物,你會知道那是什麼。同樣地,當你觀照禪修目標時,你終會知道它的真實本質。你必須扼要、精確、清楚地報告。你要說明你的練習品質如何,是否能夠以完全的注意力及精確的正念觀照目標。如果你可以辦得到,你應該報告你知道了什麼。你看見腹部的形狀?其移動的形態?或者它的真實本質,像是僵挺、硬、暖、冷、熱、移動等等?這是你應報告的方式。
如果你無法觀察得當,心遊移到其他的地方,你應該報告這件事。你應該描述你的練習,遭遇什麼問題。如果你可以準確、精進地觀照一個接一個的目標,散心妄想就會變少。即使妄想生起,你也會立刻知道。你能夠準確精進地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以此控制住自己的心。
例如,如果父母不能恰當地照顧他們的小孩,小孩可能和流氓在一起,變成流氓。同樣地,心會自然地跑到可意的所緣,與貪相應。你應該準確、努力地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藉以照顧自己的心,讓心不致於迷途散亂。如果你發現心生起不善念,[93]察覺時便應立刻加以觀照,如此它們才會立刻停止。這是所謂的「心隨觀」(cittānupassanā)。佛典說:「每當念頭生起時,應如實了知。」(yasmiṃ yasmiṃ khaṇe)。
實際上,無論心念是染污的或清淨的,一旦心變得明顯,皆應立刻觀照。這是cittānupassanā,心隨觀。觀照散亂的念頭也是心隨觀。有時候,身上會有一些感受,如癢等等,注意這個癢,即是vedanānupassanā,受隨觀。當身上出現其他身心現象時,你可以從基本目標轉移到其他目標。這稱為dhammānupassanā,法隨觀。你應該觀察的,是當下最顯著、最明顯的目標。色法通常是最顯著可觀察的目標。記住內觀的公式:yathāpākataṃ vipassanābhiniveso內觀專注任何顯著的目標。
觀照妄想的念頭時,妄念停止或繼續?你應在小參時加以報告。觀照癢的時候,癢增強、減少、移動或消失?你應該報告癢的變化。這時,禪師將建議你該怎麼做。如果有錯誤,禪師會糾正。如果有些事太過,禪師會要你減少。如果無需任何糾正,禪師會叫你繼續練習。
要讓禪師給你需要而合適的指導,你必須報告三件事:1.出現什麼;2.你如何觀察;3.你了知到什麼。如果你報告想像的事物而不是你的經驗,那麼你的報告將沒有任何意義。[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