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因果讀書會於11/19週六早上九點至十一點在福嚴推廣班,由 心聖法師帶領和參與學員五人作雙向互動學習。
(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1、首先 法師談到「萬法唯心所造」,引《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9〈夜摩宮中偈讚品〉
中覺林菩薩偈: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我們的心透過感官與外境(人、事、物、山河、大地…等)相互交涉、相互影響,因執著五蘊實有,繼而染著、纏綿,心境相互肯定之下,創造了宇宙萬象。
2、 法師又提到《解深密經》卷3偈頌:
「識所緣唯識所現」
夢幻泡影的外境是心(識)所變現的;心(識)亦是過去世夢幻泡影的大倉庫。
換言之:「心與境是互相影響的。」
所以說:「習以成性」
同理反推:「依性成習」也可以成立。
3、心淨國土淨
「清淨心現清淨境,染污心現染污境。」
心的染淨差別,大致有三類:
(1)凡 夫:依感官緣取自所現境,再依習性反應外境,造作身口意業。
(2)修行人:雖依感官緣取外境,但隨理性反應外境,逐漸減少有漏業的造作。
(3)聖 人:清淨心了知外境如幻,以慈悲與智慧利益眾生,造清淨無漏善業。
同時 法師也舉例說明:譬如有一隻小狗從幼稚園外面走進來,小朋友會有哪幾類的反應呢?第一類的小朋友搶著過去摸摸小狗的頭,表示親善;第二類的小朋友從小狗進來到離開都視若無睹;另外,還有幾位小朋友卻在地上找石頭,準備丟小狗。
從這個例子中,面對同樣的境(小狗),幼稚園的小朋友至少有三類不同的反應,顯示了眾生心各各差別不同,習性與煩惱也各自不相同。想想覺得好像是哦!我們也可檢視一下自己那一類的煩惱較重啊!人往往隨順自己的習性而行,瞭解了心與境的互動機制就有可能修正它了,所謂「覺照力」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吧?!
二、三世因果
(一)開導依[1]:(等無間緣)
「開導依」指的是:「前一念心消失時,能牽引下一念心現起。」
(二)前念後念剎那生滅相續,無常變異的世間萬象宛然顯現。
前念後念剎那生滅相續,貫通了過去、現在與未來。世間萬象如夢似幻的假有非真,但卻有它的作用力!喜怒哀樂、恩怨情仇…,永無止盡的分段生死,六道輪迴就如此的開展出來。
(三)《大寶積經》卷57云:「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明白了以上這些原理,理解一切的順逆境皆是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讓我們非常震撼,記
憶深刻。當外境(業報境)現前時,也就是命運考驗我們的時候。接受過佛法洗禮的佛弟
子們當下即當面臨抉擇---是要1、任由因果相續永無止盡地輪轉下去。或是2、隨緣消舊業
莫再造新殃。還是3、轉現前業緣(或順或逆)為法緣。當然,前兩種我們大多有能力藉由
智慧與忍力作出正確的決行;第三種則非俱備智慧、福德的真實菩薩莫能成辦。
三、如何解脫六道輪迴的枷鎖?
佛在《阿含經》中處處說到:「眾生執著五蘊實有故造無量業,招感六道輪迴的苦果。」 這個道理大多數人都知道,但是要如何深入般若智慧、降伏無始劫來薰染所成的習氣,這個大問題卻非福薄慧淺的我們三言兩語說得清楚,至於如何落實淨治身心,更是需要親近善知識精進聞思修學。不過末學知道,所有的學習都應該由這個問題作為引導,才不至於浪費生命或是面臨入寶山最後卻空手而回的窘境。
◎依目前所知的修行方針應該是:
1. 持戒 → 收攝身口意,防非止惡。
2. 懺悔 → 淨除以往的身口意業。
3. 修學佛菩薩的般若智慧 → 才能達到究竟的斷惡修善,乃至止於至善的境地。
四、結語
我們有此讀書會,實屬因緣難得,更應好好把握珍惜,才不辜負學院的用心。透過 心聖法師的引導與學員們的相互發問、討論學習,末學十分榮幸能成為讀書會的一員,也無比感激 法師用心的開示,並不辭辛勞為我們深入淺出的解說,舉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為我們開演,讓我們在浩瀚法海中建立正知正見。雖然要寫心得報告就有壓力,但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祈願大家都能精進學習,也歡迎更多有興趣的學員加入我們的讀書會,在此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1] 《成唯識論》卷4(大正T31,21b12-14) 云:「開導依者:謂有緣法為主,能作等無間緣。此於後生心、心所
法開路引導,名開導依。此但屬心,非心所等。」
演培法師 《八識規矩頌講記》,正聞出版社,1995年5月七刷:「等無間緣,是約前後念說的,即要前念滅
了,才能引出後念,如果前念不滅,後念絕不能生…所以又名開導依。」(p222)
[2] 《唯識三十論頌》卷1(大正31,60c7-8)云:「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
《瑜伽師地論》卷13(大正30,345a9-16)云:「分位建立者:謂除六位,當知所餘名有心地,何等為六?謂無
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無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