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讓煩惱水乾涸
除非有正念,否則你的心遇可意所緣時會被貪所污染,遇不可意所緣時會被瞋所污染。如此,你的心便被煩惱污水弄髒、弄濕。比如說,若衣服弄濕,會變重。[112]同樣地,如果被被煩惱水氣弄濕,心也會變重。要把煩惱水氣烘乾,你需要培養出具備下列決心的「熱勤」或說「燃燒般的精進」(ātāpa):「縱使血肉枯竭,只剩皮筋骨,在證得所應證法之前,我絕不半途放棄」。雖然你可能具備那為修行成就而願意犧牲身、命的英勇決心,然而實際上,未曾有在禪修期間死亡的例子。總之,你應當具備勇氣,不應該害怕修習期間的疼痛或疾病,正如一句諺語所說的:「沒有痛苦便沒有收穫。」
比丘(bhikkhu)
每個人都想要快樂(sukha-kāma),沒有人想要痛苦(dukkha-paṭikūla)。這是人性。因此,我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避免痛苦並獲取真實的快樂。念處禪修保證能帶來真實的快樂。佛陀自己修習念處並證得一切知智(sabbaññutañāṇa)。因此,他出於大悲,教導我們同樣的方法,以便我們能夠滅除痛苦,獲得真正的快樂。煩惱染污要為我們的痛苦負百分之百的責任,它們讓我們今生過著悲慘的生活,並在死後承受其惡果。若人見到煩惱染污的可畏過患,並且為了滅除煩惱而精勤修行,他便能夠被稱為bhikkhu——比丘(saṃsāre bayaṃ ikkhatīti bhikkhu) 。生命是一個無止盡的身心過程(saṃsāra)。因為見到輪迴種種的可畏之事,所以盡最大努力去除輪迴的根源(即煩惱染污)以避免輪迴;這類的人便稱為bhikkhu——比丘。所以,比丘的另一個定義是kilese bhindatīti bhikkhu 。
佛陀在《念處經》教導如何修習念處以破除煩惱時,曾說:「於此教法中,比丘於身隨觀身」[113](idha bhikkhave bhikkhu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有些人因此以為,佛陀說應當修習念處的人僅是比丘而已,不是他們。在佛世時,佛共有四眾弟子:比丘(bhikkhu)、比丘尼(bhikkhunī)、優婆塞(upāsaka)、優婆夷(upāsikā)。雖然,在今日上座部佛教裡,已經沒有比丘尼,但是在大乘佛教裡,仍然有比丘尼。因為比丘是聞法的主要聽眾,佛陀每次說法時,幾乎皆稱其聽眾為「比丘」。實際上,佛陀講《念處經》,不是只針對比丘而已,也針對比丘尼和在家眾。今日,修習念處的在家眾之人數,甚至超過修習念處的比丘之人數。實際上,依據上述所說的bhikkhu(比丘)的定義,任何人為了斷除煩惱而修習念處,皆可稱為bhikkhu(比丘)。換句話說,除非修習四念處,否則無人堪稱為比丘,即使他或她身著袈裟。
3. 巴利文直譯是:他見輪迴裡可畏之事,所以他是比丘。
4. 巴利文直譯是:他破除煩惱,所以他是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