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行禪的五種利益

行禪(caṅkama)是正念地來回步行。這不是運動,也不是休閒活動。你應當綏慢、正念地走。行禪有五種利益:堪能遠途旅行(addhāna-kkhamo)、堪能艱苦的訓練(padhāna-kkhamo)、少病(appābādho)、消化良好(suparināmāhāra)、持久的定力(ciraṭhika-samādhi)。最後的利益,對這修行最為重要。如果你能夠在行禪時培養出定力,並將這定力帶入坐禪延續下去,你就能夠進步得更快。

兩種禪修者

現在我想再說明兩種禪修者:「止乘者」(samatha- yānika)[77]與「純觀乘者」(suddhavipassanāyānika)。止乘者必須讓心專注在某個單一禪修目標,直到證得近行定或安止定。然後,他們會觀察禪支、禪心或者任何色法,以逐步培養觀智,直到證得道、果。純觀乘者必須把心專住在當下剎那生起的身心現象。這種剎那剎那的觀察會產生剎那定。若無剎那定,你將連名色分別智也無法證得,更不必談較高的觀智,如把握因緣智、無常苦無我智,生滅智等等。就純觀乘者而言,要逐步修得觀智直到完全證悟,剎那定是不可或缺的。無論如何,沒有人能夠在不修習毗婆舍那的情況下證悟。

在此,剎那定好比是由許多小纖維組成的繩子。每一條小纖維都很脆弱、容易斷裂。但是,當它們纏繞成一條繩子時,將變得很強壯。同樣地,就純觀修行而言,由於目標剎那生滅,定也只會剎那剎那生起,不可能很強。但是,如果你持續地觀察所緣,連續而無間斷地培養它,它便會強大到足以洞察真理,逐步地培養觀智,直到完全證悟。

這種定在巴利佛典裡有好幾個名稱,像是剎那定(khaṇika-samādhi)[78]、剎那心一境性(khaṇika- cittekaggatā)、剎那剎那住的定(khaṇamattaṭṭhitiko samādhi)。讓人感到鼓舞的是,巴利佛典說,這種定能夠,像禪那一樣,安止在禪修所緣上(sopi hi …… appito viya ṭhapeti)。在此,有人也許會問:「禪修者覺察的目標每一秒都不同,這一秒是硬、下一秒是暖或冷。這剎那定如何能夠安住在目標上呢?」原因是剎那定不被欲貪等五蓋所擊敗(paṭipakkehi anabhibhūto)。如果你一個現象接一個現象
地持續觀察,這個定便會持續下去,猶如流水一般,前後之間沒有間斷。這種剎那定能夠讓心遠離煩惱,並像禪那定一樣善能安住在目標上。

有些禪修者也許會以為,不可能每一剎那都保持正念。他們也許也認為,我給禪修者太多的壓力。事實上,在高階觀智的階段,即使禪修者故意要毀壞這種剎那定,也是無法成功的。進入這類觀智時,觀察心會自動回到禪修目標上。如果用可喜或可厭的目標來測試心,心將不會生起煩惱,只會不斷地回到禪修目標,就像澳洲的回力棒一樣,即使扔擲出去,也會自動飛回到玩家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