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進步的兩個要件

要能夠完成身、口、意的修行,並非不需要任何條件。巴利佛典提到兩個:sādhukaṃ savanna和sādhukaṃ manasikarana。
一、sādhukaṃ savanna:第一個是仔細聆聽、學習禪修指導,以便能夠正確地練習。特別是在密進禪修時,學習詳細的指導與示範,非常重要。

二、sādhukaṃ manasikarana:進步的第二個條件,是將所學習的付諸實踐,也就是要同步準確地觀照當下的目標。

如果未具足這兩個要件,便什麼也完成不了,無法在禪修上有所進步。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也無法幫助你,你的密集禪修將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當我們想要達成某些目標時,重要的是先學會正確的方法。我可以保證,如果你試著符合這兩個條件,你將能夠圓滿這純粹完美的教養。請盡最大努力具備這兩項條件,我保證在幾天內你便會有很快的進步。否則的話,我無法給你們任何保證。

無論是為了鍛鍊心性,或者是為了世俗的成就,了解所做事物的價值與利益,非常重要。你必須了解,[70]自己能夠從正在從事的工作獲得什麼樣的利益。唯有如此,你的信心才會變得堅定、穩固。否則,你會對所做的事失去興趣,因而不再付出努力。對所做的工作愈不感興趣,你便愈不會付出努力。因此,很重要的是,要對修行擁有堅定的信念與信心。

推理思考導致困惑
分析、推論那些非自己能力所及的事物,只是浪費時間。在日常生活中,思考事情是否正確、合理,非常重要。但是,學得正確的禪修方法之後,重要的是以充分的信心努力實踐,而不再做任何分析、推理。當你無法得到結論時,思考推理將會使你變得困惑。再者,你可能會被偽裝成思擇力的困惑所誤導。如此,如果你在禪修時思考「什麼、為什麼、如何」的問題,你將只是讓自己感到困感,浪費自己的時間。
有一位婆羅門曾經對佛陀說,他學過太多的教法,最後發現自己感到困惑,難以確定哪個教法才是真實的。佛陀坦白說,對於那些不做分析、推論或實驗便不接受任何事物的人,佛陀也愛莫能助。佛陀也放棄這種喜好分析的人。

愚癡障蔽
在禪修時,如果你確信念處禪禪修一定會帶來心清淨等等的利益,便不應該再浪費時間在分析、推論上。你應該只是將心專注於當下在你身上顯現的身心現象,同步且準確地觀照,[71]以便如實了知它們的本質。觀照是禪修者唯一該做的事。若不盡這唯一的責任,反而盡做些如分析、推論等多餘的事,你將無法及時觀照到當下生起的目標。你會錯失愈來愈多的所緣目標,於是你將無法了悟到真理。無明會變得愈來愈厚。這便是所謂的「愚癡障蔽」(moha-paṭala)。愚癡起因於無法如實正念觀察當下的目標。一分鐘沒有正念,就會被愚癡覆蔽一分鐘。如果算一秒鐘覆上一層愚癡,一分鐘便有六十層愚癡,五分鐘便有三百層,一小時便有三千六百層。愚癡便是這樣子愈變愈厚。到這時候,你會完全被「什麼、為什麼、如何」的問題所困惑。這便是所謂的「愚癡糾結」(sammoha-pariguṇṭhita)。若不修習念處,你便無法去除這愚癡糾結。因此,佛陀才說忘失正念是一種moha-paṭala(愚癡障蔽)和sammoha-pariguṇṭhita(愚癡糾結)。

依戒而修行時,我們成為真正的人類。具足堅固的定力時,我們成為具有寧靜、沉穩心靈的人類。隨著漸進的觀智,我們成為具有高尚心智的人類。要培養這種人類的特質,最好的方法便是念處禪修。因此,佛陀才在《念處經》的開頭,保證念處禪修可帶來心清淨等等的利益。[72]念處禪修簡單卻可貴,如果你修習它,你的身、口、意便會變得純淨、無瑕。如此,由於有正念為基礎的自我節制,加上慈心與憐愍,你自然地保護了他人免於傷害,同時你也保護了自己,免於造惡。自利、利他是真正的教養。為了獲得這樣的教養,證得真正的菩提智慧,非常重要。

成功的禪修者所具有的五個特質
具備真正教養的人,稱為padhāniya,是能夠圓滿念處禪修之人。這類人具有五種稱為padhāniyaṅga的特質,能夠讓他在今世證果。五個特質是信心、健康、誠實、精進與生滅慧。


我不強調對佛陀的信仰,因為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是人格崇拜。無論如何,你至少要相信,念處禪修能夠為你帶來種種的利益。若缺乏如此的信心,便不可能圓滿念處禪修。你也必須有自信,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所以,重要的是,要相信念處禪修的利益與自己的能力。這並不是說你必須按照禪師的說法。如果你發現某事有價值,你的信心便會生起。這才是我所說的信心,與盲信(muddha-pasanna)無關。具有這種珍貴的信心,是非常合理的。

健康
你需要夠健康才能精進修行直到功德圓滿。雖然,在今日,沒有人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健康。[73]如果你的消化系統足以消化你吃進的食物,你就算夠健康,能夠練習禪修。所以,完全健康是不需要的。這是成功的禪修者應具有的第二個特質。

誠實
第三個特質意指,具備在必要的時刻向可敬的人揭露自己缺點的道德勇氣,以便他們能幫助你糾正錯誤與缺點。你不應該一直隱瞞自己的缺點與過失,也不應該欺騙,假裝自己擁有實際上並未擁有的特質。例如,被問到觀察腹部上下的體驗時,你以想像的,可能讓禪師印象深刻的話來回答。或者,若你被問到是否能夠仔細地觀察時,因為擔心被責難,你可能回答:「是的,可以」。你隱藏自己的弱點或過失,給了一個不是你的體驗的回答。這是不誠實的行為,你不應該那樣做。禪師問問題時,你應該誠實地回答。你也許會被問到:「你是否能夠同步地觀照腹部上下?如果可以,你在觀照時,究竟覺察到什麼?」只要依你實際的經驗回答。向禪師回報你的經驗時,誠實是非常重要的。這就像病人與醫師之間的關係。醫生給與治療時會開給你藥方,之後會問你是否按藥方服藥,吃藥後有何感覺等等。醫生會依照你的答案,再做進一步合宜的建議。禪師與禪修者的關係也是如此。所以,對禪修者而言,誠實地向禪師報告是很重要的。[74]

精進
禪修者所需的第四個特質是精進。身為禪修者,你必須為禪修實踐付出最大的努力,甚至不顧身命。你應該時時準備好,在身心現象生起時,立刻予以觀察。你應該永遠保持機警,如此才不會遺漏任何一個顯著的目標。

生滅慧
如果你具備上述四個特質,你將能見到身心現象的生滅。這時,你將能夠嚐到法味。這法味將引領你到達目的地。你也許再也不需要禪師來鼓勵你精進用功。如此,這第五個特質其實是前四個特質的結果。
很重要的是,你要問自己是否對這個修行方法以及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對這個修法和自己,擁有堅固、不動的信心,是很重要的事。身體健康,對你們而言應該不成問題。你要檢查自己的態度是否誠實。若否,盡最大努力誠實地面對自己和禪師。然後,問自己是否盡全力在每一秒皆保持正念,而無忘失任何的目標。最了解你的人,莫過於你自己。

你應該持續地觀察一個目標後又接著另一個目標,如此,你便沒有時間怠惰,煩惱也無機可趁。這樣,你便可以阻斷煩惱之流,為善法開道。如果你依循這個方法,你的禪修很快便能獲得成果。就禪修而言,只有當你時時刻刻觀照著所緣,你的心力才能累積動能。每一個精進都能帶來力量。[75]這就像引擎轉動的每一秒都在為電池充電一樣。付出愈多的精進,你就會獲得愈多的力量。

如果你有時提起精進,有時散心閒話,又有時想這想那,有時東看西看,那麼你的禪修練習就無法獲得發展心靈力量所需要的動能。你可能會因為一直無法進步,而對這練習感到失望。你也許會跟隨不同的老師學習,但是都沒有成就,只是在浪費時間。有些禪修者會很自豪地說自己曾跟某某偉大的老師學習。老師也許很偉大,但是你應該看看自己做得如何,是否每一剎那都在觀照。所以,我想督促你們在剩餘的時間盡最大的努力精進修行。

我曾說明,在行禪時你應把注意力放在腳板,觀照其提起、前進、放下,而不去注意其他見、聽、念頭或癢等其他所緣。如果你的心完全被這些所緣給吸引而離開了腳板,或者你真的想要觀照這些所緣,那麼你必須停下腳步後,再來觀察它們。之後,你應該再回到腳板,觀照提起、前進、放下。這麼做的理由是,如果你在走路時注意其他的目標,你會被移動的腳步與其他所緣所困惑,你的覺察力會很膚淺。這是坐禪和行禪之間的差別。

在行禪時,應該動的是腳,其他的部位應保持靜止不動。目光要放低,不可東張西望。也許會聽到聲音或噪音,但是不要去注意它們。即使有好聽力[76],你也應當像個聾子。你要控制自己的眼根和耳根。雖然你知識豐富,但是你要像個傻子。我的意思是,你必須嚴格地遵守禪師的指導,全然信受,不給自己任何藉口。否則的話,禪修者會浪費時間去思考、分析、推理。雖然你很健壯,但是一切動作,像是起立、坐下、曲伸肢體,都必須綏慢,像是個生病、虛弱的人。和病人不同的是,你是正念地動作。

在行禪時,應當全神貫注在腳部。但是,我看見有些禪修者行禪時手在口袋裡找東西,或是搔頭。顯然,他們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其他地方了。如此,他們無法培養出正念。佛典上有個例子:在不平的道路上,推一台載滿水的車子,應要綏慢、小心地推車,否則水會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