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厚觀,2006.3.28,訓勉沙彌)
我們在《大智度論》的課程裡面,有談到許多不錯的佳句、值得省思的話,我想今天再提出一些跟各位同學共勉。研究所和大四的同學也再次複習一下,加深印象。
《大智度論》裡面提到,我們的「業」除了「造作」以外,還有「積集」,那麼在《成實論》1裡面就有四句。
第一種是「有作有集」。我們自己造作了又能生隨喜心、懺悔心,這個稱為「有作有集」。舉個例子來說,當沒有人要到大寮做事,這時如果有個同學自己發心去做,這個就是有作;而他內心也感到很歡喜。這種以歡喜心為大眾服務,就是「有作有集」。
第二種是「有作不集」。他雖然去做了,可是卻滿肚子不高興,或者做了以後又後悔,這個就是「有作不集」。
第三種是「不作有集」。自己沒有辦法做,但看到別人去做,他很歡喜很讚歎,而不是說風涼話:「啊!還好有你去做!」不是這樣,而是打從內心地感到「如果我有能力、有空閒,我也願意發心」。這樣打從內心誠懇地讚歎、隨喜,雖然他本身沒有親自做,但這個隨喜是功德無量的。
第四種是「不作不集」。
由此可以知道,雖然造作本身是個「業」,可是這個「積集」,也可令我們福德隨增。倘若我們看到別人做,內心不但沒有讚歎隨喜,反而說一些風涼話,退失他人的道心,或阻礙人家發心修行,依《大智度論》來講,今生我們障礙了別人,將來在聞法各方面也都會碰到障礙;更嚴重的話,甚至會生到「八難」之地,障礙我們聽聞佛法。所以,這值得我們同學好好警惕。戒法也是如此,我們自己做不到,理應產生慚愧心,如果反而加以輕慢、毀謗戒法,罪業會更加重。所以,希望大家在日用尋常當中,能夠好好反省、觀察我們自己。「隨喜」講起來容易,真的做起來,也是要一番努力才行。希望大家好好共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成實論》卷7:「業有四種:有作不集,有集不作,有亦作亦集,有不作不集。作不集者,如作殺等業後則心悔,作施等業後亦心悔,又起作業心不復憶,是名作非集。集不作者,若他作殺等則心生喜,他作施等心亦生喜。亦作亦集者,若作殺等罪施等福亦心生喜。不作不集者,亦不作亦不生喜。於是中,亦作亦集是必受報。如經中說:『若業亦作亦集,是業必受果報。』是故作集業,若現受報,若生受報,若後受報。」(大正32,290c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