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福嚴推廣教育班
2011/1/9 許俊男
退休迄今4.5年,在福嚴推廣班則學習了2.5年。因在職場42.5年,到底很難一下子切割得清楚,加以家裡的事務也有待處理,因此在這中間空了兩年。因為家母、大姊與二姊的因緣,早年在永修精舍走動時就已景仰福嚴佛學院是台灣研究佛學及培養法師的重鎮,奈何因工作的關係而身不由己,雖心生嚮往,但終未得其門而入。二姊送了末學很多有關 印順導師的著作,包括《妙雲集》等,卻讓我不識貨地將其束諸高閣30多年。也許是因緣開始成熟吧,在2.5年前的暑假,上網查看福嚴推廣班所推出的課表之後,於是開始踏上正式的學佛之路。
剛開始時是懷著憧憬的心情前往,踏入推廣班之後發現果然名不虛傳。由於過去工作性質的關係,很喜歡從學術的角度去思考佛學。因此一開始問題特別多,但授課法師們並不認為末學所提的問題幼稚,而仍能有教無類、不厭其煩地詳加解說。相信也造成授課法師們的不少困擾,謹此說聲抱歉!但是後來也發現很多問題都可在《妙雲集》的下篇找到完整的答案。也可見末學並不是很用功的學生。
斟酌自己的根基,打算藉由對佛學的學習來加強對學佛的信心。雖然學佛有所謂「信、解、行、證」的次第,能開始學佛也表示已有某種程度的信心,但感覺仍有待加強。相信這「信、解、行、證」四者之間也有其相輔相成的關係。
在末學剛踏入推廣班初始,正值 淨照院長主持福嚴時期,有機會開始接觸唯識學,如 安慧法師開的《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等課程。當時聽親友及同學們說唯識學很難、名相很多,心想任何一門科學都得先有其共許的專用術語,以方便接下來一連串的論述,因此有一探究竟的驅動力。
在推廣班還修了一些其他課程,如《因明學》、《中國佛教史》、《成佛之道》、《大智度論》、《阿含經》等課程。同時在永修精舍也跟隨 寬謙法師等聽了一些《法華經》、《維摩結經》、《菩提資糧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八識規矩頌》、《成佛之道》等課。 淨照院長在上《成佛之道》時,常會在下課前留幾分鐘開放問題的提問,而且有問必答。另在學期末還曾利用空出的時間扼要地介紹南傳《清淨道論》的禪修方法,使得末學對於學佛的實踐方法之一的禪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期盼將來在因緣具足時也能一窺究竟。
在1.5年前,則開始有 厚觀院長的《大智度論》遠距視訊教學。半年前 厚觀院長回新竹主持院務之後,繼續講解《大智度論》,並大開解答佛學疑問之門,且能很快地從電子郵件收到經彙整而得之既嚴謹、又引經據典的詳細解說,因此覺得獲益尤多。也讓末學過去曾對研究所何以將「書報討論」列為必修課程的疑問得到解答。因為後來發現學生在作論文而遇到問題時,往往是在透過共同討論時所激盪出來之智慧的火花,而讓問題得以迎刃而解。
末學覺得上任何一門課,都應以培養將來能看懂任何經論的學習能力為出發點,因此盡量咬文嚼字地去了解和學習。中間常會遇到梵文與中文、今文與古文在語法上和習慣上的差異,也常會遇到一些古今相通的古字在解釋起來卻大相逕庭的趣事。
在2.5年的學習生涯中,最令末學驚訝的是 導師出生在缺乏正規教育資源的那個年代,竟能如此著作等身,而且不論是在年輕或者年長時期,對佛學的思想研究,竟都能前後一以貫之而不互相抵觸。由此可見 導師思惟的清晰與治學的嚴謹性,當然更重要的是 導師的用功及其持之以恒的毅力。
感謝 導師留下舉世無雙的輝煌著作《妙雲集》、《華雨集》等豐富的大作,使得我們後生晚輩能在學佛路上方便許多。我們除了抱著感恩的心情之外,更當把握今朝,勤勇精進地學習。因為末學學佛的起步較晚,也不敢太好高騖遠,心想如果能把 導師的著作好好地研習、消化並付諸實踐,這輩子已心滿意足了。
在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福嚴的授課,法師群們一直維持中道的方式,不偏不倚那一宗那一派,並能在不受權威制約的自由學風之下,秉持真理越辨越明的虛心態度以追求正法的精神。心想這應是傳承了 導師一向客觀的治學風格,這在中國佛教史上是難得一見的。有趣的是對一些涉及宗派的看法,在課堂上就是問不出來,但在課堂外卻常有意外的收獲。可見法師群們在場合的分際上拿捏得恰如其分,也推翻了要將問題與討論在課堂上跟大家一起分享、腦力激盪的想法。
末學發現福嚴在佛學的教學與研究上,尤其是在文獻學上的引用與發揮為其強項,這可從上課時所發的講義得到證明。引入文獻學,可以有力佐證論者對佛學研究的論點。同學們如果能進一步體會在這講義製作的背後,其實是福嚴的法師群們長久以來花了無數心血的結晶,就會更加珍惜這種得之不易的學習因緣了。
末學在這一段學習的過程,一切都還在摸索的階段,希望個人能對五彩繽紛、眾說紛耘的世間學說在簡擇能力上有所增益,也企盼福嚴的法師群們,能繼續指點迷津。在此,除了感恩之外還是感恩呀!
【皈依三寶儀式─恭請 上厚下觀院長 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