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第二章 通往寂靜樂的道路

通往寂靜樂*2的道路有三段:根本道、前分道、聖道。

根本道
要進入根本道,必須對基本的「業正見」有正確的認識:善業帶來善果;惡業帶來惡果。基於這個了解,人們持守依循聖八支道的戒律。過著具戒的生活,培養正思惟、正精進、正語、正命。所謂的「正」,意指對熄滅煩惱有助益。[6]


即使個人和社會可能會失去這種業正見。但是,它不會完全在世上消失。如果它消失在某個國家,它將在另一個國家出現。因此,業正見被稱為「世間之光」或「輪迴之光」。從此正見所得的利益是,能夠以堅定的決心避開惡行並履踐善行。

前分道與聖道
在禪修中心,禪修者通常遵守八戒,避惡行善。這種良善、具戒的生活,對正念與定力的練習而言,非常重要。持戒讓人遠離貪、瞋、痴粗重的過失,擁有剎那遠離煩惱的寂靜。觀照於六根門生起的身心現象時,也會有這種寂靜。例如,觀照腹部起伏時,違犯煩惱與顯現在心裡的纏縛煩惱便不會生起。持續精進努力,觀照力將累積動能,更容易杜絕煩惱。



重要的是,對抗煩惱的勁力是連續且保持警醒的。否則的話,可能會偏離到相反的方向,即懶惰、失念、散亂。[7]

下列的比喻也許可用來描述精進的運用:就像用水灌滿空的(充滿空氣的),瓶頸很窄的瓶子。每一滴水都驅逐走些許的空氣。但是,因為瓶口很小,倒水的人需要精確、謹慎,確保每滴水直接進入瓶子。


就像真空瓶可以讓水保溫很長的一段時間,同樣地,我們應該讓心長時間地遠離煩惱。當時間點正確,有正確的所緣,且禪修者能夠持續觀照的時候,他將開始獲得內觀*3,了知名、色,其因果關係等等,直到證得能徹底根除煩惱的聖道。

前分道裡正念的練習,即是佛陀在《念處經》*4教導的修心方法。如果認真修習念處,便已踏在聖八支道上。

觀照六根門,如腹部起伏時,必須努力。這是「正精進」。


確保覺察力未漏失任何目標,持續緊密地觀照每個聲音、疼痛的感受等等。這是「正念」。[8]
 

觀照*5時,心密集地專注在所觀的目標上。這是「正定」。

這三支構成聖八支道的「定蘊」。


觀察腹部起伏時,心覺察到色法的特質,諸如硬、熱、移動。心也覺察到這些特質生起後消失,無法令人滿意,且沒有任何人可以控制它們的生起。禪修者生起這種智慧,不是因為禪修老師告訴他們,也不是透過書本,純粹是直覺,基於個人直接的體驗。這是「正見」。


觀察的時候,必須以正確的方式,注意正確的目標。這是「正思惟」,遠離了欲想、瞋想和害想。


這兩支是聖八支道的「慧蘊」。


在密集禪修期間,禪修者不說謊話,不毀謗,不惡口,不做無益的閒談。這是「正語」。


在禪修期間,禪修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等。這是「正業」。[9]


謀求生計之時,戒除了邪語、邪行,便滿足「正命」的條件。


最後這三支構成聖八支道的「戒蘊」。禪修者修行內觀時,也了悟了四聖諦。解說如下:


試著觀照腹部起伏時,會觀察到疼痛、散亂等。這些都是苦。禪修者了知含藏在緣生法內的「苦諦」。


禪修時,禪修者斷除苦的因(集諦),也就是貪愛與其同伴:無明與瞋。


禪修時,煩惱暫時剎那地熄滅,這是世間的「滅諦」。


當然每次正念觀照時,都在修習「道諦」。[10]

為農場除草時,只會移除主要的雜草,不管其他的雜草。當禪修者精勤地密集禪修時,他或她應該以保持正念為第一順位,毋須做向佛像供花等表現虔信的行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巴利文是santisukha。Santi是寂靜,Sukha是快樂。這是涅槃寂靜的快樂,相對於依欲樂、禪修狀態所得的小樂。
*3 內觀的巴利文是vipassanā。它是對一切緣生法的無常、苦、無我性質的直觀。思考的、膚淺的了解(如「我們愈來愈老」)不算內觀智慧。
*4 Satipaṭṭhāna Sutta,《中部》的第十經。
*5 觀照,有正念地觀察目標。
 

~摘自 烏.班迪達
《念與禪修者》(111頁)
溫宗堃老師 中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