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第三章 內觀修行的基本原則(二)

身隨觀
這是指一再地觀察身體的色法。隨觀身時,四種威儀姿勢皆可使用。坐姿和行走最適合初學者,因為立姿需要很多的精進力,而臥姿則容易讓人睡著。另外坐姿和行走最適合用來平衡五根。坐姿能讓定力成長,但需某程度的精進來維持身體的正直。行走增強精進根,有助於平衡坐禪時培養出的強大定力。


傳統上,會盤腿而坐。如果坐姿不當,一會兒的時間,便會有很多疼痛產生。所以坐姿應正確,上身應直立與地面成直角。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苦受生起,也有助血液循環。[14]
 

背直盤腿坐,心專注腹部*7
這樣坐直後,將正念放在禪修的基本目標,即腹部起伏的過程。觀照腹部起伏可讓人見到究竟法的真實本質。要產生穿透現象的智慧,觀照心必須在正確的時間處在正確的位置。正確的位置是腹部起伏。正確的時間是腹部起伏出現的時間。


心很容易被煩惱擊敗。把心固定在腹部起伏,便能暫時地讓心遠離煩惱。當然,在開始時會需要很多的努力。


有一個比喻:小船很容易被河流沖走,要讓它逆流而上並不容易。想要讓船逆流而上,需要先掌控船舵——這相當於將正念放在腹部上。之後,還需要划船。這是指依持續的精進力,不懈而無間斷地緊跟著腹部起伏。[15]
 

這裡需要兩種力量:精進力,即為了跟隨腹部起伏而付出的完整不懈的努力;準確力,即準確跟隨的能力。準確來自於以正念撞擊每一個當下生起的身心現象。呼吸的韻律應自然、正常,不刻意。當精進力與準確力平衡時,「剎那定」便會生起。
 

這過程好比是盤踞在蜘蛛網內的蜘蛛。蜘蛛通常會在蜘蛛網的中心等待著。當昆蟲被蜘蛛網捕獲時,蜘蛛便會迅速衝過去,吸取昆蟲的營養,然後再回到中心點。同樣地,禪修者將注意力放在中心,即基本目標:腹部起伏。當其他目標生起時,由於精進力與準確力,心能夠迅速地觀照該目標。
 

自然地呼吸,心固定在腹部起伏。
每次仔細注意、精確觀照腹部起伏時,便是在培養有能力斷除煩惱的心理特質。[16]
 

這些特質是:
正精進,作用是不接受煩惱。
正思惟,作用是將心準確地導向所欲的目標。
正念,作用是防護心免受煩惱侵擾。
正定,作用是不讓心散亂。
 

這時,心是清淨的。這是隨著每個正念自然生起的善法、利益。所以,每次練習觀照時,禪修者便是在培養善心。
 


心純淨、無罪,具有真正的美德
當我們開始禪修時,我們才發現心有多麼難以馴伏,猶如沒有父母管教的野孩子一樣。如果放任這樣的心不管,便無法去除阻礙我們修行成就的種種障礙——因為我們一直被會引發苦樂受、貪瞋痴的種種所緣所轟炸。只有恰當的控制,才能調伏這慣於反應的心。[17]
 

舉例而言,如果父母不控制自己的小孩,小孩受壞朋友影響時,可能會變成青少年罪犯。但是,如果有恰當的控制,終究小孩會智慧成熟,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也能謹慎行事,避開不良的行為。
 

禪修也是如此。心一再地追逐感官欲樂,心煩意亂。我們得控制心,讓它得以成長。這訓練期,雖然痛苦,但是確有必要。
 

儘管小孩心中一開始會怨恨父母,但是他終會了解理智的自我控制是成功的基礎。小孩獨立後,控制發自內在,不需要外人強迫,了解如何分辨善與不善,能夠終生遵循良善的行為。
 

一開始,心很難集中在腹部起伏。但是,讓人安慰的是,付出的努力和練習給與人進步、熟練的空間。以注意力控制心這種有難度的技巧,對於心的淨化非常重要。而禪修的意思便是,讓這種技巧達到能使智慧得以開展的熟練狀態。
 

我們說的智慧是指什麼?當定的障蓋消失較長的一段時間時,我們能在腹部起伏中,觀察到究竟法,像是移動、僵挺、熱、感受等等。[18]更進一步時,我們將開始能辨別心的現象(名)和非心的現象(色)。之後,也能了知這些現象之間錯綜複雜的因果關聯。
 

硬、緊、移動、因緣,全能分辨。
讓人得以了解這些究竟法如何運作的內在原理,可以比擬是在看電影(見下圖):
如此,我們能夠直接經驗這些究竟法的性質。這些性質分為兩類。身體的覺受,如熱、冷、硬、軟、流動、壓力等等,屬於第一類,稱為獨特的性質或「自相」。第二類的性質普遍可見於一切緣生的現象,即生滅無常的性質、苦的性質、無人擁有絕對所有權的性質。巴利語中,便稱為anicca(無常)、dukkha(苦)、anatta(無我)。[20]
 

不懈而精確地觀察身心現象的自相後,共相便會顯現。這就是內觀的生起。
 

心隨觀
觀照腹部起伏時,心經常會遊蕩,迷失在妄想之中。這稱為散亂心,是心的一種狀態。當正念消散,心離開基本目標時,散亂心便發生了。正念有保護心免於煩惱的特質。缺少這個護衛,污染物會很快跑進來,尤其是在心遇見會引發貪、瞋、痴的所緣之時。當我們仔細觀照散亂心時,它便會消失,之後立刻生起清淨的心。觀照心理狀態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發現心識的整個過程與其本質。我們鼓勵禪修者去捕捉心正要開始遊蕩的那個瞬間。
 

不要遺漏妄想,全部要當下觀照 [21]
觀照貪、瞋等負面的心理狀態,會有任何利益嗎?它們不會反過來控制我們嗎?觀照當下的現象,不僅能見到現象的本質,也能阻止煩惱,就像警察一直注意著壞人,便能夠阻止他們行動一樣。
 

未受訓練的心自然很粗野,易受負面的心理狀態所把持。這種心是沒有作用的,就像未調伏的馬對主人毫無用處一樣。粗野的心有三點特色:第一,難以調伏;第二,極為性急,只膚淺地瀏覽過發生的現象;第三,任性善變。因此,對擁有者而言,這種心並不可靠,且令人難過。因為如此,佛陀稱讚我們調伏粗野放蕩的心。如何馴伏呢?就像馴伏大象一樣。首先,必須在它出現的地方,野蠻叢林,捕捉到牠。同樣地,我們必須在心出沒的地方,即六根門,捕捉心;必須持續不懈地與每個心識共處,無論它出現在哪裡—眼、耳、鼻、舌、身或意門。只有如此,我們才能體驗未曾體驗過的寂靜。
 

巴利佛典說:bhūtaṃ bhūtato passati,這可以翻譯作:「如實地觀見生起的事物」或「在事物生起時,觀照它們」。事物指一切緣生的現象,而且必須是可以直接經驗的事物,比如想要坐下的心理動機、實際坐下的整個動作。[22]
 

一開始,在所緣出現時給與標記。例如,想要坐下的動機出現時,標記「動機」,然後在真正坐下時,標記「坐下」。或者在腹部上升時,標記「上升」;下降時,標記「下降」。將注意力引導到由呼吸引起的腹部起伏之時,禪修者能夠辨視出腹部的外形、形狀,移動的形態1,以及透過純粹經驗感知的種種覺受。上升、下降是移動的形態。觀照這下升下降的形態時,隨著修行的進步,禪修者將體驗到緊、硬、移動、熱、痛等純粹的覺受。
 

在佛世時,bhūtaṃ bhūtato passati這簡要的教導,對於具備銳利智慧的人而言已經足夠。後來,這類的人變得很少,因此,注釋書阿闍黎解釋說,「標記」可作為一種輔助工具,用來安定禪修者的心,並且辨別所觀目標的本質。
 

曾有這樣的論點認為,標記實際上是把概念法引入內觀禪修中,與「如實觀見事物」的教導相衝突。其實,注釋書提到一種概念,合宜的概念。例如,雖然不標名、命名,就可以覺知到「熱」,但是,「熱」有名稱概念,在英語是heat,巴利語是uṇha。定力與正念尚不強的初學者,可以在內觀修行時運用這種概念,[23]作為能將心導引到目標上的一種工具。隨著修習逐漸深化,心自動會放下標記,直接體驗目標。標記有助於讓觀照心井然有序,就像將尺放在一行字下面,能夠幫助小孩子閱讀一樣。
 

當內觀成熟,尤其是第四、第五觀智時,現象生起的速度突然驟增,快到禪修者沒有時間加以標記。那時候將只是純粹地覺察究竟法,不見形狀與形態。
 

這時,禪修者有兩個選擇,持續標記,或者不再標記而只是讓心緊跟著生起的現象。當禪修者想要持續標記時,他只能標記到這些迅速生滅現象的一部分而已,無法全部標記。第二個選擇是較合適的,因為如果一直嘗試要作標記,禪修者很快會感到疲累。
只有在目標生起時,當場捕捉到目標,才能夠如實了知它們。「只有」這個詞很重要,因為它強調當下的瞬間。禪修者沒有思考、反省、臆測或解釋的空間。必須是在當下、當場,不是在之前或之後。就如同想看閃電的人,必須在閃電發生時觀看才能看到閃電。把一隻手放在地上,用手臂支撐身體[24],如此將重量放在單邊,並標記「支撐」。閉上眼睛,同時將注意力放在身體姿勢的形態。
 

過一些時間,你將經驗到僵挺、緊繃、不舒服、振動、熱、硬等覺受。標記只是一種善巧工具,把注意力導引、固定在所選擇的目標,以便了知該現象的真實本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緬甸禪師會用這類詩偈,來幫助聽眾記住禪修實踐的一些原則。
1.英譯作modes of disposition,巴利原文是ākāra。


溫宗堃老師 中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