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第四章 喚起善法


我們一直被許多可能誘發不善心的所緣所圍繞。有四個好習慣可讓我們在面對誘人的所緣時,仍然安全無慮。對於喚起善法以對抗心的染污煩惱而言,這些是很重要的事。

第一個好習慣是「限制」。這是透過堅定的決心:「願我的心只住於善法地中」,把心限制在善法的範圍之中。這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即使遇到會誘發不善心的極大所緣,仍然有效。例如,開車到忙碌的市鎮之前,若我們下定決心不要發生意外,便會一路很有正念地駕駛。我們也可以下定決心不吃有害的食物,即使它們很美味。同樣地[46],我們可以下定決心,讓心僅住在正念的領域。

第二個好習慣是「重新導向」。儘管決心限制,心仍會遊蕩到不善法。這個時候,必須迅速將心從不善法脫離,並將它重新導入到善法之中,也就是要把心重新拉回到基本的禪修所緣。例如,笨拙的駕駛可能會偏離自己的車道,發現後再把車子拉回到正確的車道。修習內觀時,禪修者應當觀照任何生起的目標,但是有時候他沒有能力有效地觀照某些強大的目標。也就是說,該目標會把心帶到不善法中。在這個的時候,較明智的作法是把心從那介入的所緣中抽離出來,重新將它導向基本的禪修目標。這其實不是內觀修行,而是奢摩他修行的技巧。內觀修行能夠以任何顯著的所緣作為觀察的目標。

第三個好習慣稱作「不斷生起」。這是持續修行所得的成果。禪修者由於不間斷的正念,逐漸熟練於維持善法的存續。會有這麼一段時間,即使極有吸引力的所緣,也無法吸引他。這成果的基礎有兩個:1.對內觀修行的信心;2.清淨、神聖的動機。有了這兩個基礎之後,[47]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來培養正念和準確的注意力。不間斷的正念將帶來不斷生起的善法,最終獲得即使面臨危險亦無所動搖的心力,並了悟無常、苦、無我的真理。

第四種好習慣是,面對可愛的、可厭的或令人困惑的所緣時,都能「如理作意」的能力。這是依於支助業與社會條件而成就的一種自然傾向。要能修成如理作意,需要具備四個條件。

1.需要一個適合的住所,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修習善法。也就是說,那裡可找到佛教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或戒女)、優婆塞、優婆夷;並能夠在那裡布施、持戒和修行。換句話說,需要有一個佛法很興盛並且反映在人民生活上的地方。

2.找到合宜的地方後,還需要有合適的同伴(善知識)。對心靈成長影響最大的人是父母、老師和親近的朋友。如果能和總是為他人著想、行為清淨,沒有惡心,敬重佛法的人在一起,自己就會有很大的熱忱,迫切地想要修習善法。也能夠廣聞佛法,且經常有機會討論佛法。

3.在善知識的幫助下,了解佛陀的教法之後,接著就靠自己好好重視、珍惜教法,並將它們付諸實踐。如此自我淘冶,將能獲得戒清淨、心清淨,穿透諸法獲得智慧,最後親證涅槃。到了這時候,身在何處已不重要,因為法已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再也不會遺失。

4.能夠有這麼好的機會找到合宜的住所,接近善知識,成功地陶冶自我,必須歸功於個人過去的善行。過去行為的善果確實幫助我們在今生創造了有利於修行成長的環境。

溫宗堃老師 中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