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參加此次旅行的意願不高,在猶豫間,被地印師鼓勵才去,既然去了,總要留下心得紀錄:
行程
第一天:台北→關西空港→和歌山城→紀三井寺(宿 和歌山 東急Inn)
第二天:和歌山市→高野山→高野山金剛峰寺→壇上伽藍→奧之院(宿 高野山 蓮花定院)
第三天:高野山→奈良→東大寺→唐昭提寺→藥師寺→法隆寺→橿原市(宿 橿原皇家飯店)
第四天:橿原市→京都→平等院→知恩院→三十三間堂→京都博物館→清水寺(宿 假日飯店)
第五天:嵐山渡月橋→竹林→龜岡小火車→龍安寺→金閣寺→西本願寺〔→西陣織會館〕→京都站百貨公司(宿 同上)
第六天:京都→琵琶湖畔→比叡山延曆寺→有馬利溫泉→神戶UCC咖啡博物館(宿 珍珠城飯店)
第七天:神戶→六甲山牧場→北野異人館→明石大橋→大阪(宿 難波華盛頓飯店)
第八天:大阪海遊館→免稅店→半日自由行(宿 同上)
第九天:大阪→關西機場→台灣
平等院
此寺院以現代博物館的手法經營道場,舊傳統與新科技的巧妙結合,頗令人耳目一新。連所賣的紀念品亦頗有設計感,讓人心甘情願地掏錢。我買了兩張此處風景的明信片,質感頗佳。
根據記載,院中「鳳凰堂」裡的阿彌陀像完成於1053年,由於採用「寄木造」(佛像內部挖空,非單一原木),所以千年以來,很少裂痕。此佛像結跏趺座,手結定印,有說「〔這〕和日本鐮倉以來的『立姿、作來迎印』的彌陀像頗不一樣」[1] 。個人以為:道場所供佛像,可能是當初住眾修行的標的。早期彌陀像的「跏趺、定印」,可能說明當時注重「培養定力」──修觀像或觀想念佛 [2];而(鐮倉以來)的「立姿、接引印」的阿彌陀像,可能代表後來轉向修「持名念佛」。筆者臆測:由不同時期所造佛像的不同姿態,或可推估修行法門的演變。不過這也只有在日本這樣重視歷史文物的國家,千百年來小心維護「文化財」才能保存這種完整的「歷史見證」。
後來在清水寺「阿彌陀堂」中所見之佛像亦是手結定印,知恩院的也跟平等院的一樣,這有可能是當時京都一帶所流行的修行風氣也說不定。
進鳳凰堂參拜要另付三百元門票,在導覽員講解結束、大家漸漸往堂外移動之際,走在最後的我,趁機轉身向這尊具有千年歷史的古佛像頂禮一拜,覺得頗為得意。
至於此處建築的特色,《禪味京都》中有這樣細緻優美的描寫:
「平等院的設計…要將經典中的極樂淨土在娑婆世界呈現,所以阿彌陀堂四周以『阿字池』包圍。…阿字池邊舖著白沙細石,一受陽光反射照映,整個阿彌陀堂就會 像海市蜃樓般飄浮搖曳在池上…加上宇治川上的朝霧,如果從河的對岸眺望阿彌陀堂,池水的反照和霧氣的空濛,阿彌陀堂頓時有如從西方淨土飛來…。」[3]
長叡法師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秦就,《禪味京都》p.218。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初版。
[2]觀像與觀想念佛,參考:印順法師,《成佛之道》p.312:「念佛法門的重點,是念佛的身相與功德,舊稱觀相與觀想念佛。」另外,參考《成佛之道(增註本)》p.323-324。
[3] 秦就,《禪味京都》p.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