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菩提心要如何才能發起呢?我們知道,無上佛果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菩提。想要希望成佛的決心,即是無上菩提心,這要如何去引發生起?發起之後,又如何才能終不忘此心,乃至覺菩提呢?也就是說能夠始終不忘失,直到成佛。不忘失菩提心的菩薩,功德已相當高了,甚至在夢裡也不會忘記;直到圓滿覺悟成佛,能徹始徹終的保持著菩提心。
有以為只要起個想成佛的念頭,就可以說是發心了,但實際不然。菩提心雖有深有淺,但最初的菩提心,也是一種大志願,就是立大志、發大願;以「為度眾生而成佛」為最高的目標。發心的發,好像將酵母放入麵粉之中讓它發酵一樣。所以發「菩提願」必須是時時不離此心,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貫徹這一個志願,堅定不拔,這樣才算是成就發起。不過,初發心時,總難免──或是事務繁忙,或是修行不易,而暫時忘失。只要堅持理想,久而久之,即使遇到忘失的因緣,菩提心還能夠保持不退,終於達到不退轉地,菩提心也就再也不會退失了。說到不忘菩提心,不要以為什麼事不做,每一念都去想它,才算不忘。如我們讀書,或是對事務的印象,並非要時刻想到,而是我們再接觸到書本,或重複經驗過的事物時,那過去所認識而留下的印象,馬上清楚的浮現出來。學菩薩行者,要立大志大願,發大菩提心,也就是先要修學到這個地步。以後每當境界現前,再也不會忘掉,不會有違反的念頭,菩提心能明白的顯現在內心。這就不會再想修學小乘自了生死,也不會專為人天果報,這就可說是菩提心的成就了。
一切都從修學得來,發菩提心也要慢慢地修習才能成功。修,是要不斷地熏習,漸漸地達到習慣成自然。那末,菩提心要怎麼樣才能發起,修習而不退呢?這就要看第二頌的回答了。
專志心成就,是說發菩提心,不是只動一動這個念頭,而是要以專志心也就是以成佛得菩提為專一的志願,專心一意去修習。修習什麼?修習那為諸眾生故,起大悲莊嚴的法門。菩提由大悲生,似乎有些人忘了這件事,只想到我要成佛,我要度眾生。言語與心念之間,免不了以我為中心,成佛只是為了自己。事實上,應該是這樣:菩薩見到眾生的種種苦惱,於是就想到該如何才能解除眾生的苦惱?所謂悲,正就是拔苦的意義。菩薩經過了仔細觀察,發現惟有佛的慈悲智慧,才能徹底救助濟度眾生,所以以佛為模範,就發起成佛度眾生的心。菩提心不是別的,是為諸眾生故而發起大悲莊嚴的大心。此處用了莊嚴二字,如在刷得粉白的牆上,畫上一些圖案;或是在佛前,供上香花燈菓幢幡,都可以說是莊嚴。我們的心,與眾生心一樣,無始來生死顛倒,都是不清淨的。從大悲心而有救濟眾生苦惱的菩提心,使自己有了崇高、偉大、清淨的志願,使一向的生死眾生心中,有了清淨的因素,莊嚴了自己的心。這樣的一天比一天淨化,終能達到完全的清淨。
由此可見,若發菩提心而不去學習大悲心,一心一意為自己,這菩提心根本就是假的;因為離開了大悲心,那裡還有菩提心可說。近代的佛法不昌明,有些都不免誤會了。口口聲聲說我要成佛,卻不知成佛是什麼。在他們的觀念裏,很可能成佛與到天上去享福差不多。有些人也說要成佛,目的卻僅僅為了自己的了生死得解脫,這豈不是和小乘一模一樣嗎?充其量,也不過名詞的不同而已。所以真正發心想要成佛的,必須修大悲心,以大悲來莊嚴菩提心。
(本文錄自《華雨集》第一冊.二二~二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