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佛有了充分的信解,就得從十善菩薩學起。很多人對菩薩的名義不了解,多有誤會。菩薩是印度話,菩是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是薩埵,就是眾生的意思。所以,菩薩是求大菩提的眾生。菩薩的程度不一,高的高,低的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聽見菩薩,就想到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頂高的大菩薩,其實凡發心成佛的,就是菩薩。佛與菩薩的分別是:佛是至高至上究竟圓滿,如讀書畢業了;菩薩是向上修學的學生。開始學的,如幼稚園生是學生;在小學、中學、大學以至研究院,也還是學生,差別只在學問的高低,而在修學的過程中是一樣的。菩薩也是一樣,有初發心菩薩,初學的與我們凡夫相同,只是能發菩提心,立成佛的大志願。慢慢修學,到頂高的地位,如文殊、觀音等。不要只記著大菩薩,覺到我們不能學。在學校裡,由幼稚園一直學到研究院;菩薩也是由初發心菩薩學到大菩薩。現在講最初修學的初心菩薩,與我們凡夫心境相近,切實易學。
一、大悲為菩薩發心:菩薩發心,當然包含了信願、智慧,而重心在大悲心。有大悲心而後想成佛度眾生的,就是菩薩。上面講過,成佛,如沒有慈悲心是不能達到的。就是能參究絕對真理,如沒有大悲心,也還是落於小乘。所以菩薩的最要處,便是大悲心,見眾生苦,好像是自己的苦痛,想方法去救度他們,才是菩薩心、佛種子。發心,是立志,時時起慈悲心,立下大志願,不會忘失。此心發起,堅決不退,便登菩薩位。修發大悲心,方法很多,佛法裡有「自他相易」法,把自己想作別人,把別人想作自己,這麼一下,大悲心自然會發生起來。試問大家:心裡頂愛的是什麼?你們一定回答是父母、夫妻、朋友、國家、民族。其實,佛說「愛莫過於己」。父母等,凡是沒有損到自己利益的,當然能愛,否則就什麼都不愛了。大家都以私心為愛自己而愛一切,假使能想到別人的苦痛,等於自己的苦;不但愛人如己,而且以自己為他人,不專從自己著想,那才是真愛、真慈悲。自身有苦,誰也巴不得馬上去掉他。別人的苦等於自己,怎能不動悲心,設法解除眾生苦痛呢!能有這種觀念,大悲心自然生起來。大悲心發生,立願成佛度眾生,就是菩薩了。所以初學菩薩,並不一定有神通,或者身相莊嚴。但是單單立志發心,還不夠,必須以正行去充實他。
二、十善為菩薩正行:菩薩與凡人的分別,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菩提心去行十善行,是初學的菩薩,叫十善菩薩。十善,就是對治十惡的十種善行。不殺生就是愛護生命。不偷盜是不要非法得財,進而能施捨。不邪淫是不要非禮。不妄語是不說謊。不兩舌是不挑撥是非,破壞他人的和合。不惡口是不說麤話罵人譏諷人,說不對也得好好說,不可說尖酸刻薄話。綺語是說得好聽,而能引起殺、盜、淫、妄種種罪惡,就是誨盜、誨殺、誨淫的邪說,或者毫無意義,浪費時間。不綺語,是要說那些對世道人心有好處的話。不貪是應得多少就得多少,知足、少欲,不是自己的,不要妄想據為己有。不瞋恨是有慈心,不鬥爭。不邪見是學佛的要有正見,要相信善惡因果,前生後世,生死輪迴,聖人境界── 阿羅漢、菩薩、佛能了生死。不要起邪知邪見,以為人死了就完了。十善菩薩,是初心菩薩,發大悲為主的大菩提心,要成佛度眾生,依這十種善行去修學,可說人人能學。如說不會做,那一定是自己看輕自己。佛法說: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就得從五戒、十善做起,十善便是人生的正行。如有崇高道德,能行十善,缺少大悲心,還只是世間的聖人,人中的君子。佛法就不同了,十善正行,是以發大悲心為主的菩提心為引導的,所以卽成為從人到成佛的第一步。
大家以佛為理想,發菩提心,修十善行。此外,如懺悔、發願、禮佛、念佛以外,還要熱心注重護法,把佛法當作自己的生命,不要以為我學佛就好了。如佛法受到損害,受到摧殘,應為了自己的信仰,眾生的慧命來護持。菩薩應行的甚多,現在不能廣說。最後我希望大家,開始學這大乘的第一步,作一菩薩幼稚生,從發大悲心,修十善行學起。
(本文錄自《妙雲集•佛在人間》137~1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