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福嚴推廣教育班第19期課程已於(2010年)6月12日圓滿。
平常,同學們來去匆匆,鮮有充裕的時間,不能好好地坐下來相互分享學習的心得。智廣學佛會有鑑於此,特於6月20日在推廣班教室,安排了一場期末聯誼會,並藉此機緣安排靜態的學習成果展。本次展覽的主要內容著重在電腦班及插花班學員的優異表現。
聯誼會的準備工作,在學自會長精心及細心的籌備之下,活動內容豐富、緊湊,可圈可點。如果當天您有參與此活動,一定會被會場溫馨的氛圍所感動。一盆盆富有禪味的插花,實在很難令人相信這些學員只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就有這麼優異的表現,更令人讚歎的是,平常在講台上一板一眼、舌燦蓮花的 淨照院長,放下身段學習插花,利用簡單的花材花器,展現「無聲說法」的另一面,大概是要讓我們領悟「翠竹黃花悉般若」的境界。
9:30聯誼會順利開始,學自會長報告學佛會這半年多來的點點滴滴,在她的帶領之下,學佛會發揮功能,期待在往後努力的耕耘下,我們會更茁壯。緊接著, 厚觀法師的開示,展現著法師豐富的學養。其中有一段,法師引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魔愁品〉:我當為一切眾生下屈,今世、後世皆使和解,我當忍受一切眾生履踐如橋樑,如聾、如啞,云何以惡語報人?如果所有學佛會的成員都能秉持如是精神為眾生服務,必能達到「淨治身心,弘揚正法,利濟有情」的理想。接著,是 淨照院長的致辭。學佛會的成立, 淨照院長給予我們最大的支持。今天學佛會能交出亮麗的成績單, 淨照院長功不唐捐。
中場休息15分鐘,香積組為我們準備的點心實在太豐盛了。飽餐一頓之後,接著是電腦班的成果展示。您一定不敢相信,每位學員從不會電腦,到現在都已經有自己的部落格了。不要羨慕,只要您有心,加入學佛會能讓我們一起向「五明」之路邁進。
在雙向溝通時, 厚觀法師很慈悲地對我們的意見及建議都一一答覆,相信在他的帶領之下,福嚴教育推廣班將會有不同的面貌。辛苦籌備了好幾天的香積組,為我們所準備的齋飯,是獨一無二的。內心的感恩,實在很難用言語表達。
智廣學佛會是個「佛法生活化」的溫馨大家庭。感謝有此因緣能結此善緣,願我們互相鼓勵、互相增上,讓「淨治身心,弘揚正法,利濟有情」的心,永不退轉。
佩瑩師姊提供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福嚴推廣教育班─錄影志工招募公告
1. 招募類別:錄影志工
2. 服務內容:推廣教育班課程『大智度論』進行錄影
3. 服務時間:學期中每星期六下午(上課時間:pm2:00 – 4:00)
(第20期課程自99年9月16日起)
4. 報名方式:有意發心者,請於7月3日(星期六)下午2點在推廣班集合學習錄影。來電:03-5775054或mail:智廣學佛會zhiguang9913@gmail.com
2. 服務內容:推廣教育班課程『大智度論』進行錄影
3. 服務時間:學期中每星期六下午(上課時間:pm2:00 – 4:00)
(第20期課程自99年9月16日起)
4. 報名方式:有意發心者,請於7月3日(星期六)下午2點在推廣班集合學習錄影。來電:03-5775054或mail:智廣學佛會zhiguang9913@gmail.com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福嚴推廣教育班期末聚餐聯誼暨推廣班成果展示 ─ 會務記事
第19期福嚴推廣教育班課程已於6月12日結束,本會(智廣學佛會)於6月20日舉辦期末聚餐聯誼暨推廣班成果展示,並恭請前慧日講堂住持上厚下觀法師,福嚴佛學院院長上淨下照法師及推廣班善成法師、長叡法師蒞臨指導,當日出席會員約有60餘人。會場所展示的16件花藝作品皆係張鳳妹老師及其插花班學員之創作,使聯誼會增色不少。
聯誼會於上午9點30分開始,首先由會長致詞,說明自本會成立迄今短短不到半年,在上淨下照院長指導之下,由志工、會員們共同努力耕耘的網站部落格,已發展出一個相當豐碩的風貌,內容約有上印下順導師法語、善成法師恭畫、花語、故事集、參學活動等等。接著,恭請上淨下照院長及上厚下觀法師開示,一篇(佛典選讀)如附件,勉勵大家將佛法活用於日常生活中。
接著進入主題,即推廣教育班成果展示及本會的相關活動與會訊報告,報告內容的文字、照片係由劉鳳蓮師姊電腦建檔剪輯後現場以Power point操作來呈現及分享,清楚又生動,大家反應非常好。約11點10分後,由香積組羅月廷師姊、、、等,準備的創意素食餐陸續登場,供大家享用午齋及聯誼。聚會約於下午1時圓滿結束。
記錄:葉翠英
聯誼會於上午9點30分開始,首先由會長致詞,說明自本會成立迄今短短不到半年,在上淨下照院長指導之下,由志工、會員們共同努力耕耘的網站部落格,已發展出一個相當豐碩的風貌,內容約有上印下順導師法語、善成法師恭畫、花語、故事集、參學活動等等。接著,恭請上淨下照院長及上厚下觀法師開示,一篇(佛典選讀)如附件,勉勵大家將佛法活用於日常生活中。
接著進入主題,即推廣教育班成果展示及本會的相關活動與會訊報告,報告內容的文字、照片係由劉鳳蓮師姊電腦建檔剪輯後現場以Power point操作來呈現及分享,清楚又生動,大家反應非常好。約11點10分後,由香積組羅月廷師姊、、、等,準備的創意素食餐陸續登場,供大家享用午齋及聯誼。聚會約於下午1時圓滿結束。
記錄:葉翠英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由衷感佩
一場法會或活動的圓滿,幕後有許多的無名英雄,這些師父及師兄師姐們默默付出,不會因為身心疲累而退縮,大家只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莊嚴道場、成就眾生。這是一種菩薩精神“為三寶、為眾生”全力以赴;末學非常敬佩及感動,在此也非常感謝師兄師姐的熱心幫助,有大家的參與才能將一道道美味的佳餚呈現出來。
經常有朋友問我:如何煮出好吃的素菜?我的回答是:將烹飪當作是藝術,畫出食物的味道,在烹煮過程中自然不用嚐味道;常把創意融入在菜色中,讓食用者有種驚喜之感,美味之關鍵在於“用心”,只要有心,每個人皆可成為廚師喔!最後 末學祝福大家:福慧圓滿 同證菩提。
末學 月廷合十 2010/06/22 夏至
經常有朋友問我:如何煮出好吃的素菜?我的回答是:將烹飪當作是藝術,畫出食物的味道,在烹煮過程中自然不用嚐味道;常把創意融入在菜色中,讓食用者有種驚喜之感,美味之關鍵在於“用心”,只要有心,每個人皆可成為廚師喔!最後 末學祝福大家:福慧圓滿 同證菩提。
末學 月廷合十 2010/06/22 夏至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福嚴推廣教育班期末聚餐聯誼暨推廣班成果展示
~期末聯誼流程~(2010-06-20)
*張鳳妹會長致詞(9:30~9:35)
*厚觀法師開示(9:35~9:55)
*淨照法師開示(9:55~10:15)
*休息15分鐘(10:15~10:30)
*成果展示介紹(10:30~11:00)
*提供意見及建議(11:00~11:10)
*會議結束敬備午齋(11:10~12:30)
照片提供:黃文育、杜玉龍師兄
*張鳳妹會長致詞(9:30~9:35)
*厚觀法師開示(9:35~9:55)
*淨照法師開示(9:55~10:15)
*休息15分鐘(10:15~10:30)
*成果展示介紹(10:30~11:00)
*提供意見及建議(11:00~11:10)
*會議結束敬備午齋(11:10~12:30)
照片提供:黃文育、杜玉龍師兄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慧日講堂新任住持厚賢法師陞座典禮─參後感
6月13日上午9點30分本會師兄、師姊共7人,由會長張鳳妹帶領前往台北慧日講堂,參加新任住持厚賢法師陞座典禮,當日各地來的諸山長老、法師、居士大德共約5、6百人,典禮在莊嚴、隆重下歷時2小時完成,原住持厚觀法師任期屆滿將返回福嚴佛學院接任院長工作。
佛法的傳承、人才的培育,今日在慧日講堂與福嚴佛學院法師們默默地耕耘及用心付出真令人敬佩,就如同慧日講堂大廳的對聯寫著『慧命綿延永傳諸佛心燈同圓種智;日輪湧現普照恆沙國土大放光明』,我們學佛會能參與兩處道場並護持佛法甚感與有榮焉及福報。
記錄人:黃建豐
佛法的傳承、人才的培育,今日在慧日講堂與福嚴佛學院法師們默默地耕耘及用心付出真令人敬佩,就如同慧日講堂大廳的對聯寫著『慧命綿延永傳諸佛心燈同圓種智;日輪湧現普照恆沙國土大放光明』,我們學佛會能參與兩處道場並護持佛法甚感與有榮焉及福報。
記錄人:黃建豐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世間什麼最喜樂?
《法句譬喻經》「好喜品」第二十四(大正4,595b24-596a3)
昔佛在舍衛精舍,時有四新學比丘,相將至[木+奈]樹下,坐禪行道,[木+奈]華榮茂,色好且香,因相謂曰:「世間萬物,何者可愛,以快人情?」
一人言:「仲春之月,百木榮華,遊戲原野,此最為樂。」
一人言:「宗親吉會,觴酌(1)交錯,音樂歌舞,此最為樂。」
一人言:「多積財寶,所欲即得,車馬服飾,與眾有異,出入光顯,行者矚目此最為樂。」
一人言:「妻妾端正,綵服鮮明,香熏芬馥,恣意縱情,此最為樂。」
佛知四人應可化度,而走意六欲(2),不惟無常,即呼四人,而問之曰:「屬坐樹下,共論何事?」四人以實具白所樂。佛告四人:「汝等所論,盡是憂畏危亡之道,非是永安最樂之法也。萬物春榮,秋冬衰落;宗親歡娛,皆當別離;財寶車馬,五家(3)之分;妻妾美色,愛憎之主也。凡夫處世,興招怨禍,危身滅族,憂畏無量,三塗(4)八難(5),苦痛萬端,靡不由之矣!是以比丘!捨世求道,志存無為,不貪榮利,自致泥洹,乃為最樂。」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愛喜生憂,愛喜生畏,無所愛喜,何憂何畏?
好樂生憂,好樂生畏,無所好樂,何憂何畏?
貪欲生憂,貪欲生畏,解無貪欲,何憂何畏?
貪法戒成,至誠知慚,行身近道,為眾所愛。
欲態不出,思正乃語,心無貪愛,必截流度。」
佛告四比丘:「昔有國王,名曰普安,與鄰國四王,共為親友,請此四王,宴會一月,飲食娛樂,極歡無比。臨別之日,普安王問四王曰:「人居世間以何為樂?」
一王言:「遊戲為樂。」一王言:「宗親吉會,音樂為樂。」一王言:「多積財寶,所欲如意為樂。」一王言:「愛欲恣情,此最為樂。」
普安王言:「卿等所論,是苦惱之本,憂畏之原,前樂後苦,憂悲萬端,皆由此興,不如寂靜,無求無欲,淡泊守一,得道為樂。」四王聞之,歎喜信解。
佛告四比丘:「爾時普安王者,我身是也。四王者,汝四人是也。前已說之,今故不解,生死莚蔓,何由休息?」時四比丘,重聞此義,慚愧悔過,心意開悟,滅意斷欲,得羅漢道。
註釋:
(1)觴酌:指杯中的酒。觴、酌,盛酒的禮器。
(2)六欲: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意知法,生起六識而俱生的貪欲。
(3)《雜譬喻經》(大正4,528b18-c3)
「人之所重者,身也,命也,財也。此三事,皆不足惜,不可輕也。[身]不足惜者,以其非常、敗壞、無有堅固;愚惑惜之,以為我物,貪愛吝惜,起不善因緣,後墮惡道,故不足惜也。不可輕者,以有身故,遇值賢聖,擎跪、曲拳、承迎、禮拜,後得金剛寶身,不可毀壞,故曰不可輕也。命不足惜者,人為命故,殺生,強盜,婬[女+失],口犯四過,心生貪、恚、邪見,後墮地獄,故曰不足惜也。而亦不可輕者,以有命故,值遇聖賢,得聞法言,精義入神,盡壽修行,後得寶命,無量無窮,故曰亦不可輕也。財不足惜者,以財是五家之分,盜賊、水、火、縣官、惡子,五家忽至,一旦便盡,故曰不足惜也。不可輕者,遇良福田,持用布施,種種供養,無所遺惜,後得寶財四大藏,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故曰不可輕也。」
(4)三塗,又作三途。(一)火塗,即地獄道,或以於彼處受苦之眾生,常為鑊湯爐炭之熱所苦,或以彼處,火聚甚多,故稱火塗。(二)刀塗,即餓鬼道,以於彼處之眾生,常受刀杖驅逼等之苦,故稱刀塗。(三)血塗,即畜生道,以於彼處受苦之眾生,強者伏弱,互相吞噉,飲血食肉,故稱血塗。
(5)八難,又作八無暇等,指不得見佛聞法之八種障難。(一)在地獄難;(二)在餓鬼難;(三)在畜生難;以上三者,受苦無窮,障於見佛聞法。(四)在長壽天難,如生於無想天,以其心想不活動,而障於見佛聞法。(五)在邊地之鬱單越難,鬱單越,譯為勝處,生此處者,其人壽千歲,命無中夭,貪著享樂,而不受教化,是以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六)盲聾瘖瘂難,諸根不具,雖值佛出世,但不能見佛聞法。(七)世智辯聰難,雖聰利,但唯務耽習外道經書,不信佛法。(八)生在佛前佛後難,因業障深重,法緣淺薄,故生在佛前佛後,不得見佛聞法。
上淨下照院長提供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一切有為法─沙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1)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2)
(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 p. 752, b28-29)
※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140] 頌意說:一切有為法,都是如夢等假有即空的,學者應常作如此觀察!有為,即有所作的,從因緣而有的,有生滅或生異滅的遍通相的,即息息流變的無常諸行。凡夫見聞覺知的一切,沒有不是有為的。有為,對無為說。但無為不是與有為對立的什麼法,非凡夫所能理解。如來假名說的無為,意指有為的本性空寂,即無所取、無所住、無所得的離戲論相。學佛以此為標極,但必須以有為法為觀察的所依境,於此有為而觀無常、無我、無生滅性,才能悟入。總之,不論觀身或觀心,觀我或觀法,甚至觀無為、無漏,在凡夫心境,離此有為是不能成為觀察的。
這樣,在凡夫,有為即一切法,應以如夢、如幻等六喻去觀察他。夢,指睡眠時,由於過去的熏習,或夢時身心所有的感受,浮現於昧略的意識中,而織成似是而非的夢境。幻,指幻師用木石等物,以術法而幻成的牛馬等相,這是可見可聞的,卻不是真實的。泡,指大雨下注時,水上引起剎那即滅的浮漚。影,是光明為事物所障引起的黑影;或以手指交結,藉光線而反映於牆壁的種種弄影──影象。露,即地面的水汽,與易散熱的草木等相觸,因冷而 凝成的小水滴;這到天明後,溫度稍高,就立刻消滅。電,指陰電陽電相磨觸時,引起的光閃,也是剎那過去而不暫住的。此六者或有經中作九喻十喻等,主要為比喻一切法的無常義,如泡、如露、如電;比喻一切法的虛妄不實義,如夢、如幻、如影。實際上,每一喻都可作無常無實喻,或可以一一別配所喻,而實無須乎別別分配的。此六者,喻一切法的無常無實。所以,是無常無實的,即因為一切法是緣起的,緣起性空的。這六者的無常無實,空無自性,常人還 容易信受;不知一切法在佛菩薩的聖見觀察,都無非是無常無實無自性的。我們執一切法為真常不空,也等於小兒的執夢為實等。所以,經中以「易解空」的六喻,譬喻「難解空」的色心等一切。能常觀一切法如此六者,即能漸入於無常無我的空寂。
(2)《大般涅槃經》卷3:(大 正1, p. 204, c23-24)
※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219] 經上說:如依此而觀緣起法的從緣而生,依緣而滅,是盡相,壞相,離相,滅相,名涅槃智。這是從緣起的無常觀中,觀一切法如石火電光,纔生即滅;生無所來,滅無所至,而契入法性寂滅。這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由無常(入無我)而契入寂滅,是三乘共法中主要的解脫法門(還有從空及無相而契入的觀門)。所以,法住智知流轉,知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知還滅,知因果的空寂性;法住智知生滅,涅槃智知不生滅;法住智知有為世俗,涅槃智知無為勝義。「依俗」諦的緣起因果,而後「契」入緣起寂滅的「真實」,這是解脫道中「正觀法 」的必然歷程,一定「如是」而決無例外的。
善成法師 恭畫
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上印下順導師圓寂五週年紀念法會─志工記
6月6日為上印下順導師圓寂五週年紀念日,福嚴精舍沿例舉辦追思法會,本會(智廣學佛會)自當全力護持,支援法會會場花藝佈置及大寮工作。日前會長即帶領17位師兄姊參與,從花藝設計、花材準備,前後計三天時間而完成了莊嚴的會場佈置。而活動組與香積組志工於當日上午7點在福嚴精舍大門口集合,結果當天竟來了大約30位志工,比預期的人數還多,真是出乎意料。
在法會尚未開始前,我們這些志工先至大殿廣場,由月廷師姐事前教育,示範餐桌餐具如何擺設,端盤的姿勢及禮儀等,力求外在一致、內在柔美,以竟事其功為目的。之後又帶領大夥至用餐場地分配每個人所服事的區域,希望大家以歡喜心做到盡善盡美,至於我及戴師兄則被分配到比丘們用餐的齋堂,整個任務分配及程序講解完畢後,會長便帶領一行人至二樓大雄寶殿禮佛及祈福,隨後留兩位師姐協助慈濟志工外,其餘人員暫時全到大寮待命。
時間在等待中一分一秒地過去,大約7點40分左右,受邀的長老、法師及大德們陸陸續續到達會場,頃時會場進入高潮,法喜處處充滿了會場各角落,只見福嚴精舍法師及慈濟志工們不停穿梭在會場中,帶領與會來賓入座,八點一到,在首部金剛經的誦念下,揭開了本日法會的序幕。
接著9點20分誦念第二部經佛說無常經,在誦經當中,誦經聲與木魚、法器聲和諧共鳴,聲聲佈滿了會場的上空,使人覺得有法音繞樑,不絕於耳之悅,所謂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真是無比莊嚴殊勝啊!
當法會進入到 佛前大供 已是11點了,此時,我們興奮、期待的香積工作終於要開鑼了,會長集合了我們這些志工,大家著志工背心、口罩及頭巾,由於本會製作的志工背心及頭巾設計精巧且顏色突出,個個師姐穿戴起來猶如天使一般,端莊大方,讓會場增色不少。終於11點30分法會結束,午齋開始,志工們於廚房走道分兩列領取一盤盤菜餚後魚貫而出,在負責大寮工作的法師指揮若定下,只見大夥們手端盤行雲流水似地來回穿梭於會場裡,持著恭敬心及歡喜心,將一道一道菜井然有序,順利送達到每一餐桌上,最後好不容易將十二道菜端完,總算圓滿完成這次任務。
國父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參加這次志工服務後,我深深體會到服務的真諦是以一顆喜悅的心,無求回報才會更有意義,最後個人以『喜入福地種福田;福慧圓滿自莊嚴』這句話與大家共勉之。
記錄人:黃建豐
在法會尚未開始前,我們這些志工先至大殿廣場,由月廷師姐事前教育,示範餐桌餐具如何擺設,端盤的姿勢及禮儀等,力求外在一致、內在柔美,以竟事其功為目的。之後又帶領大夥至用餐場地分配每個人所服事的區域,希望大家以歡喜心做到盡善盡美,至於我及戴師兄則被分配到比丘們用餐的齋堂,整個任務分配及程序講解完畢後,會長便帶領一行人至二樓大雄寶殿禮佛及祈福,隨後留兩位師姐協助慈濟志工外,其餘人員暫時全到大寮待命。
時間在等待中一分一秒地過去,大約7點40分左右,受邀的長老、法師及大德們陸陸續續到達會場,頃時會場進入高潮,法喜處處充滿了會場各角落,只見福嚴精舍法師及慈濟志工們不停穿梭在會場中,帶領與會來賓入座,八點一到,在首部金剛經的誦念下,揭開了本日法會的序幕。
接著9點20分誦念第二部經佛說無常經,在誦經當中,誦經聲與木魚、法器聲和諧共鳴,聲聲佈滿了會場的上空,使人覺得有法音繞樑,不絕於耳之悅,所謂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真是無比莊嚴殊勝啊!
當法會進入到 佛前大供 已是11點了,此時,我們興奮、期待的香積工作終於要開鑼了,會長集合了我們這些志工,大家著志工背心、口罩及頭巾,由於本會製作的志工背心及頭巾設計精巧且顏色突出,個個師姐穿戴起來猶如天使一般,端莊大方,讓會場增色不少。終於11點30分法會結束,午齋開始,志工們於廚房走道分兩列領取一盤盤菜餚後魚貫而出,在負責大寮工作的法師指揮若定下,只見大夥們手端盤行雲流水似地來回穿梭於會場裡,持著恭敬心及歡喜心,將一道一道菜井然有序,順利送達到每一餐桌上,最後好不容易將十二道菜端完,總算圓滿完成這次任務。
國父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參加這次志工服務後,我深深體會到服務的真諦是以一顆喜悅的心,無求回報才會更有意義,最後個人以『喜入福地種福田;福慧圓滿自莊嚴』這句話與大家共勉之。
記錄人:黃建豐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世間什麼最憂苦?
《法句譬喻經》「安寧品」第二十三(大正4,595a13-b22)
晉世沙門 法炬 共 法立 譯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1),時有四比丘(2)坐於樹下,共相問言:「一切世間何者最苦?」
一人言:「天下之苦,無過婬欲(3)。」
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瞋恚(4)。」
一人言:「世間之苦,無過飢渴。」
一人言:「天下之苦,莫過驚怖。」共諍苦義,云云不止。
佛知其言,往到其所,問諸比丘:「屬論何事?」即起作禮,具白所論。佛言:「比丘!汝等所論,不究苦義,天下之苦,莫過有身(5)。飢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夫身者,眾苦之本,患禍之元,勞心極慮,憂畏萬端,三界(6)蠕動,更相殘賊。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於身。欲離世苦,當求寂滅(7),攝心守正,泊然(8)無想,可得泥洹(9),此為最樂。」於是世尊即說偈言:「熱無過婬,毒無過怒,苦無過身,樂無過滅。無樂小樂,小辯小慧;觀求大者,乃獲大安。我為世尊(10),長解無憂,正度三有(11),獨降眾魔(12)。」
佛說偈已,告諸比丘:「往昔久遠無數世,時有五通(13)比丘,名精進力,在山中樹下,閑寂求道。時有四禽,依附左右,常得安隱。一者、鴿,二者、烏,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者,晝行求食,暮則來還。四禽一夜,自相問言:『世間之苦,何者為重?』烏言:『飢渴最苦,飢渴之時,身羸目冥,神識不寧。投身羅網,不顧鋒刃;我等喪身,莫不由之,以此言之,飢渴為苦。』鴿言:『婬欲最苦,色欲熾盛,無所顧念,危身滅命,莫不由之。』毒蛇言:『瞋恚最苦,毒意一起,不避親疏,亦能殺人,復能自殺。』鹿言:『驚怖最苦,我遊林野,心恒怵惕(14),畏懼獵師及諸豺狼,彷彿有聲,奔投坑岸,母子相捐,肝膽悼悸(15),以此言之,驚怖為苦。』
比丘聞之即告之曰:『汝等所論,是其末耳,不究苦本;天下之苦,無過有身,身為苦器,憂畏無量。吾以是故,捨俗學道,滅意斷想,不貪四大(16),欲斷苦原,志存泥洹。泥洹道者,寂滅無形,憂患永畢,爾乃大安。』四禽聞之,心即開解。」
佛告比丘:「爾時,五通比丘,則吾身是;時四禽者,今汝四人是也。前世已聞苦本之義,如何今日方復云爾?」比丘聞之。慚愧(17)自責,即於佛前。得羅漢道(18)。
註釋:
(1)舍衛,梵名 Śrāvastī,巴利名 Sāvatthī。意譯聞物、豐德等,此城多出名人,多產勝物,為北印度憍薩羅國之都城名,為別於南印度憍薩羅國,故以都城名代稱國名。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統治此國。舍衛城內有祇園精舍,是佛陀常駐弘法的處所,佛陀於舍衛國前後居住二十五年,較住於其他諸國長久。
(2)比丘,梵語 bhiksu,巴利語 bhikkhu 之音譯。又稱苾芻等,意為乞士、破煩惱、除饉、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其中,破惡(破煩惱)、怖魔、乞士,稱為比丘三義,與「阿羅漢」一詞語義中之殺賊、應供、無生等三義,合稱為「因果六義」(比丘為因,阿羅漢為果)。
(3)《大智度論》大正25,181a13-20
「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齒+交]枯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4)《大智度論》大正25,167a13-22
「諸煩惱中,瞋為最重,不善報中,瞋報最大;餘結無此重罪。如釋提婆那民問佛偈言:『何物殺安隱?何物殺不悔?何物毒之根,吞滅一切善?何物殺而讚?何物殺無憂?』佛答言:『殺瞋心安隱,殺瞋心不悔;瞋為毒之根,瞋滅一切善;殺瞋諸佛讚,殺瞋則無憂!』」
(5)眾生輪迴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中(八苦),有五陰熾盛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陰,或稱五蘊。陰,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蘊,積集之義,有情是色、受、想、行、識積聚的和合體。五蘊生滅變化,凡夫有情染著五蘊,受生老病死等眾苦逼迫。
(6)三界,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即具有婬欲、情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色界,即遠離欲界婬、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無色界,即唯有受、想、行、識四蘊而無色蘊之有情之世界。
(7)寂滅,略作滅,即指度脫生死,進入寂靜無為之境地。相對於生死法之擾亂躁動,不生不死之無為法,則寂靜安穩。此境地遠離迷惑世界的眾苦,故稱寂滅為樂。
(8)淡泊,恬靜無為,不求名利。
(9)涅槃,梵語 nirvāna,巴利語 nibbāna。又稱泥洹等,意譯滅、寂滅、滅度、無生等。與擇滅、離繫、解脫等詞同義。原來指吹滅,或表吹滅之狀態;其後轉指滅盡煩惱之境地。
(10)世尊,如來十號之一。指世界中之最尊者,為世間所尊重。諸經論中以bhagavat譯作世尊之情形為最多,此字音譯作婆伽婆、薄伽梵等,具有「富有眾德、眾祐、威德、名聲、尊貴者」之意。
(11)有,梵語、巴利語 bhava,即存在、生存之義。「有」之義有多種,然主要指有情眾生之異熟果體,及能招感此異熟果體之諸業。亦即由善惡之業因,能招感苦樂之果報,此種因果報應,相續而不亡失,故稱為「有」。三有,亦即指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的異熟果體。
(12)魔,全稱為魔羅,梵語、巴利語māra,意譯為殺者、能奪命者、障礙等。指奪取吾人生命,而妨礙善事者。煩惱、疑惑、迷戀等一切能擾亂眾生善法者,均稱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之障礙,稱為內魔;來自外界之障礙,稱為外魔。
四魔之說,如《瑜伽師地論》大正30,447c17-448a3
「云何四魔?一、蘊魔,二、煩惱魔,三、死魔,四、天魔。蘊魔者:謂五取蘊。煩惱魔者:謂三界中一切煩惱。死魔者:謂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眾,殀喪殞歿。天魔者:謂於勤修勝善品者,求欲超越蘊、煩惱、死三種魔時,有生欲界最上天子得大自在,為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事業,是名天魔。當知此中,若死所依;若能令死;若正是死;若於其死,作障礙事,不令超越。依此四種,建立四魔。謂依已生、已入、現在五取蘊故,方有其死。由煩惱故,感當來生。生已便有夭喪殞歿,諸有情類,命根盡滅,殀喪殞歿,是死自性。勤修善者,為超死故,正加行時,彼天子魔,得大自在,能為障礙,由障礙故,或於死法,令不能出;或經多時,極大艱難,方能超越。」
(13)五通,五種神通。神,乃指不可思議之意。通,為自由自在之意。即指:(一)神境智證通,又作神境通、神足通、如意通等,謂不論何處皆能來去自如。(二)天眼智證通,又作天眼通等,謂能見常人之眼所不能見者。(三)天耳智證通,又作天耳通等,謂能聽常人不能聽聞之音聲。(四)他心智證通,又作知他心通、他心通等,謂能明瞭他人內心之動向。(五)宿住隨念智證通,又作識宿命通、宿命通等。謂能了知過去世之事。
(14)怵惕,驚恐之意。
(15)悼悸,因恐懼而心跳加快。
(16)四大,為四大種之略稱,又稱四界;界,即梵語 dhātu 之意譯。物質(色法)係由地、水、火、風等四大要素所構成。(一)地大:本質為堅性,而有保持作用者。(二)水大:本質為濕性,而有攝集作用者。(三)火大:本質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四)風大:本質為動性,而有生長作用者。積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質,故四大又稱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種;被造作之諸色法,則稱四大所造(如眼、耳、鼻、舌、身根五根,色、聲、香、味、觸境五境等)。又四大種之「大」,意即廣大,具有下列三義:(一)四大種之體性廣大,遍於一切色法,故有「體大」之義。(二)四大種之形相廣大,如大山、大海、大火、大風等,故有「相大」之義。(三)四大種之事用廣大,如水、火、風三災及任持大地之地大等,故有「用大」之義。而四大種之「種」,則以此四大為一切色法所依之性,具有能生、因等義,如父母為子女所依,亦具有能生之因,故稱為種。
(17)《顯揚聖教論》大正31,481b26-c1
「慚者:謂依自增上及法增上,羞恥過惡為體;斷無慚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慚為業。如經說:『慚於所慚,乃至廣說。』愧者:謂依世增上,羞恥過惡為體;斷無愧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愧為業。如經說:『愧於所愧,乃至廣說。』」
(18)阿羅漢,梵語 arhat,巴利語 arahant。略稱羅漢等,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學等。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也是如來十號之一。其語義有三:(一)殺賊:阿羅漢斷除三界見、思惑。(二)不生:阿羅漢證入涅槃,而不再受生於三界中。(三)應供: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一切煩惱,應受人天供養。
上淨下照院長提供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佛說八大人覺經
爐香讚 (合掌)
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刧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籔。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
依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刧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籔。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
依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上印下順導師圓寂五週年紀念法會
~法會流程~
08:00~09:00 爐香讚
第一枝香 金剛經、心經、金剛咒
09:30~10:10 無常經、心經
第二枝香 讚佛偈、佛號
迴向
10:30~11:15 佛前大供
第三枝香 心經、導師讚、迴向
開示
11:20~12:00 午齋
12:30~13:00 皈依儀式
08:00~09:00 爐香讚
第一枝香 金剛經、心經、金剛咒
09:30~10:10 無常經、心經
第二枝香 讚佛偈、佛號
迴向
10:30~11:15 佛前大供
第三枝香 心經、導師讚、迴向
開示
11:20~12:00 午齋
12:30~13:00 皈依儀式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2010年6月4日 星期五
第19期福嚴推廣教育班校外參學
照片提供:黃文育師兄
石觀音寺參訪活動(浴佛)
石觀音寺參訪記
學佛在了解諸法實相;參禪在由定生慧,學佛亦必須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去體會與實證,有鑑於此,智廣學佛會在平時的佛學課程之外,於5月23日舉辦了石觀音寺參訪活動,地點在風景秀麗的獅潭鄉。我與內人都參加了這次的活動,當日上午八點,一行25人,浩浩蕩蕩搭乘遊覽車從福嚴佛學院推廣教育班門口出發,其中包括福嚴佛學院院長淨照法師、學務長開尊法師以及推廣班的善成法師撥冗參與,使大家都覺得非常榮幸與感恩。
雖然,出發時天空已下些許微雨,當車子在雨中行駛,望著車窗外的小雨及景色,耳中聽著車內播放的梵音及法師的念佛聲,我心頭漸漸融入了寧靜與怡然自得。途中,淨照院長講一則故事,他說:有一位婦人她有兩個女婿,一個是在賣雨傘,另一個是在做麵線,晴天的時候她就煩惱賣雨傘的女婿沒生意,雨天的時候她又擔心著做麵線的女婿沒辦法曬麵線,天天都掛心著兩個女兒的生活。院長說解決這問題很簡單,你把它反過來往好的方面想,就不必憂惱了。聽了院長這一番道理,大家都會心一笑,原來道理是那麼簡單,是我們把它複雜化了。
就在雨聲歡笑聲中,車子不知不覺已進入獅潭鄉,而雨是愈下愈大,約莫過了十幾分鐘,車子抵達石觀音寺山下,我們在雲洞宮前停車場下車後,由活動組組長黃師兄帶領,直往石觀音寺前進,黃師兄說:從山下至山頂的石觀音寺路程約2公里,30分鐘應可走到,請大家務必跟緊,沿途要小心。一路上風雨不停,山路原本就陡,加上風大雨大猶如置身在颱風裡,帶來的雨具早已不管用,甚至有位師兄的雨傘翻成開花狀,大家都淋得濕漉漉地,心中卻也沒有憂惱,說來也是難得的體驗吧!經過一番的風雨,終於抵達石觀音寺,時間約上午10點30幾分,這時石觀音寺的住持已在門口熱烈的歡迎我們到來,大夥進入寺內與住持問訊寒暄後,寺內準備熱茶、水果、點心招待我們。在休息片刻後,即進入石觀音洞內禮佛及參觀,大家多讚歎岩洞的天然傑作及石觀音寺道場的莊嚴。參訪中,開尊法師以『笑納人生』為題向大家開示,法師要我們效法阿布拉杜樂觀的精神,阿布拉杜是一位哲學家兼宗教家,他一生保持快樂,每天總是笑瞇瞇,似乎他整個生命就是一種芬芳,整個存在就是一種喜悅。當法師分享這段哲理後,我內心油然生起一股無上的敬佩,體會出一切煩惱痛苦都是自取的。
參訪中時間過得真快,一下子已經是中午了,大家在寺內享用美味的素食便當,停留休息約一小時後,見雨勢稍歇,師父便帶領我們向住持告假。下山時 ,天空頓時一陣清朗,大夥遂決定小試一段鳴鳳古道,拾級而上,直到雨勢漸大,一行人於是下山,繼續搭乘遊覽車至義民廟、靈天禪寺參訪,約5時許返回新竹,結束今天的活動。
此次石觀音寺的參訪活動,個人有三個心得提出來與大家分享與共勉:
1. 由淨照院長所講的故事中,我們體會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境界,凡事以正面的思考,放下執著才不會墮入迷惘及煩惱。
2. 由開尊法師所開示的一篇文章『笑納人生』中了解到,人的一生,你選擇歡笑就會快樂,你選擇悲傷就會悲傷,快樂與悲傷可以掌握在你自己,它是存乎在一念之間。
3. 在一切充滿五欲六塵的娑婆世界裡,能來到莊嚴寧靜的石觀音寺,並在佛誕節日浴佛,似乎在告訴自己:洗盡內心的塵垢吧!
最後要感謝智廣學佛會張會長這麼熱心舉辦本次活動,及黃文育師兄行前二次路線勘查,加上淨照院長、開尊法師的開示,使本次參訪活動畫下完美的句點。
記錄人:黃建豐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最愛.最恨
大多數人都有所愛,我愛的書包、我愛的服飾、我愛的偶像等,最令人神往的,當然是找到一生中的最愛。相反來說,很少人渴望有所恨,如我恨的書包、我恨的服飾等,更少人希望找到一生中的最恨。簡言之,我們都希望擁抱「最愛」,而離棄「最恨」。但現實中,好像無法如此。比方說,你心愛的書包被人偷去了,你會惱恨那個小偷,恨不得把他抓出來,然後揍一頓。又如你一生的最愛對你不忠,對於那位情敵,你必然是恨之入骨,而原先的最愛,轉瞬間會變成最恨。
「愛」離不了「恨」?更會有人質問:豈不是愛的反面就是恨?愛得越深,恨之更徹?愛得越多,恨的機會更多?若真的如此,誰敢再去愛?
愛的原動力是歡樂的感受,樂受越強,愛得越深,正如一見鍾情,是因為內心生起強烈的歡樂感受,這份強烈的感受,會令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記,推動著我們希望這些經驗,重複又重複地發生,甚至永遠的擁有。只是為了自己感受,或是任由感受擺佈的愛是很危險,因為當經驗改變了,感受不再出現,「愛」會消失,所謂「no feel」。更甚的,當對象(人事物)不順己意,苦受出現時,苦受的責任轉介到外面,恨意便出現。
另外,我們常聽到:「我愛你,所以你要天天向我『報到』;我愛你,所以你不能與其他異性來往;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話。」這些愛,都是以自我中心出發,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愛別人,結局往往都是悲劇較多。所以,以自我為中心,任由感受操控,必然是:「順我者生樂受而愛,逆我者生苦受而恨。」愛與恨,變了一體兩面,形影不離,人生必然是愛恨交集,昨天的笑,還來不及回味之際,今天的淚,已失控地從心流出來。現時社會的「易合易離」,大約也根源於此吧!
佛法也說愛──大愛,慈愛,或慈悲,這種愛不是為了一己感受,也沒有自我中心,對人關懷、愛護,完全是看對方需要甚麼,如何才真的幫上忙,如何才可令他歡喜。簡言之,是由認識對方而愛對方,關心對方,認識得越多越深,越能關愛對方,有些人不是常問:「你覺得我怎樣?」問題的背後,就是渴望有人真的認識自己。由認識而愛,確是一個愛的出路。
以自我為中心,任由感受操控,沐浴在最愛的同時,最恨的苦水人生才會幸福圓滿。
海全法師提供 灣仔小居
「愛」離不了「恨」?更會有人質問:豈不是愛的反面就是恨?愛得越深,恨之更徹?愛得越多,恨的機會更多?若真的如此,誰敢再去愛?
愛的原動力是歡樂的感受,樂受越強,愛得越深,正如一見鍾情,是因為內心生起強烈的歡樂感受,這份強烈的感受,會令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記,推動著我們希望這些經驗,重複又重複地發生,甚至永遠的擁有。只是為了自己感受,或是任由感受擺佈的愛是很危險,因為當經驗改變了,感受不再出現,「愛」會消失,所謂「no feel」。更甚的,當對象(人事物)不順己意,苦受出現時,苦受的責任轉介到外面,恨意便出現。
另外,我們常聽到:「我愛你,所以你要天天向我『報到』;我愛你,所以你不能與其他異性來往;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話。」這些愛,都是以自我中心出發,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愛別人,結局往往都是悲劇較多。所以,以自我為中心,任由感受操控,必然是:「順我者生樂受而愛,逆我者生苦受而恨。」愛與恨,變了一體兩面,形影不離,人生必然是愛恨交集,昨天的笑,還來不及回味之際,今天的淚,已失控地從心流出來。現時社會的「易合易離」,大約也根源於此吧!
佛法也說愛──大愛,慈愛,或慈悲,這種愛不是為了一己感受,也沒有自我中心,對人關懷、愛護,完全是看對方需要甚麼,如何才真的幫上忙,如何才可令他歡喜。簡言之,是由認識對方而愛對方,關心對方,認識得越多越深,越能關愛對方,有些人不是常問:「你覺得我怎樣?」問題的背後,就是渴望有人真的認識自己。由認識而愛,確是一個愛的出路。
以自我為中心,任由感受操控,沐浴在最愛的同時,最恨的苦水人生才會幸福圓滿。
海全法師提供 灣仔小居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