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智廣學佛會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阿旃多石窟
一、《佛光大辭典(四)》p.3654.2 ~ p.3655.3:
阿旃多,梵名名Ajantā。
為西印度與奧蘭迦巴(Aurangābād)之東北及阿旃多村之因德亞里丘陵(indhyādri)所發掘出來之窟院群,大小共二十九窟,其中可辨認者有二十七窟,包括四個塔院(梵caitya,第九、十、十九、二十六窟)與二十三個僧院(梵vihāra)。
塔院為僧眾禮拜集會之所,其構造,天井為穹狀,樑為木造建築,入口處由二柱三分,上方設有馬蹄形之窗,內部有木柱數十,沿著壁面每隔約一公尺設一柱。
院中有佛塔,中央雕刻釋尊像。
僧院為僧眾止息之處,其構造,入口處有方形空間,四周開鑿甚多小僧房。
柱頭、欄楯、諸壁間除佛像雕刻外,尚有人物、動物等雕刻,頗為美觀。
此等諸窟並非完成於一時一代,其最早者可追溯至西元前二至前一世紀(第九、第十窟),大多數屬於西元五至七世紀之產物,約集中於第一、第二、第十六、第十七窟。
圖片
內容以佛傳圖、本生圖(佛陀前生圖)為主。
壁間、天井、樑柱等處,則利用水溶性媒劑以技法加以描繪成圖。
印度之壁畫保存至今者不獨阿旃多,然若論規模之宏大、筆致之精妙、保存之完整,則為其餘他處不可匹敵者。
其廊下之壁面、精緻之天井均有壁畫,諸窟之中,剝落較少者為第一、第二、第十六、第十七等四窟。
此石窟最早見於玄奘之大唐西域記卷十一。
玄奘遊學印度,於貞觀十二年(638)到南印度摩訶剌侘國,曾概括敘述此一石窟之全貌。
西元一八一九年,馬德拉斯(Madras)師團之數名士官發現阿旃多石窟。
一八二八年,葛雷斯禮上尉(Gresley)、拉爾呼(Ralph),及帕德博士(Dr. J. Bird)第三人深入作精細的學術研究,拉爾呼並就內部之壁畫發表論文於亞細亞學會誌。
一八三九年,普雷克中尉(Black)亦刊行「印度窟院」(Rockcut Temples in India)一書,引起世界學者之注意。
一八九六年,葛瑞福斯(Griffiths)出版「阿旃多佛教窟院之繪圖」(The Paintings inthe Buddhist Cave-temples of Ajanta)後,阿旃多於佛教史及美術史上之地位更加確立。
〔解說西域記、印度佛蹟實寫解說〕
二、陳聿東,Azhantuo Shiku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
印度佛教石窟群。
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溫迪亞山的懸崖上,西距奧蘭加巴德106公里。
傳為公元前2世紀左右動工開鑿,前後歷經1000年之久。
中國唐代僧人玄奘遊學印度,於638年(唐貞觀十二年)到達南印度摩訶剌陀國。
他關於這個石窟的敘述,為最早的記載。
英國人於1819年重新發現。
隨後,各國有關學者開始對石窟進行研究整理。
分期
阿旃陀石窟現存29窟,環布在100餘米高的馬蹄形山峰之腰間。
石窟分支提與毗訶羅兩大類,以後者較多。
按印度佛教石窟發展階段劃分,屬於早期佛教石窟的,計有第4、5、8、9、10、12、13等窟,尤以第13號窟為最古,其開鑿年代可上溯到公元前2世紀,其餘諸窟,大約在前1世紀便已動工,但整體工程,可能延續到3世紀才完成;中期佛教石窟有第6、7、11及14至19諸窟,年代從4世紀到6世紀中葉;屬於晚期的石窟,基本排列在兩端,即第1、2、3和第20至29等窟,其建造年代大約自6世紀中葉到8世紀。
★第19窟內部
阿旃陀石窟藝術,可分為建築、雕刻和壁畫 3部分。
建築阿旃陀石窟的建築形式,基本為支提與毗訶羅兩類。
第9、10、19和26窟為支提,其餘25座皆為毗訶羅。
支提窟當中置窣堵波,天然岩鑿,內殿四周,建造列柱。
早期如第9、10兩窟的建築,模仿竹木構造的痕跡非常顯著,裝飾簡樸。
到中、晚期,石窟建築裝飾更趨精美,如第19、26兩窟。
毗訶羅內部陳設簡單,有石床、石枕和佛龕。
雕刻
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品,可分為佛教造像與裝飾藝術。
早期作品,由於風化殘損,已很難辨認,到了中期,雕刻藝術更趨成熟,晚期則達到十分精美的程度,創造出許多優秀作品。
屬於中期的毗訶羅諸窟,內設佛龕,存有佛陀及脅侍雕像。
第16窟中說法佛的造像,雕刻技法純熟,人物力量充沛,足為阿旃陀石雕佛像的傑出代表。
其他內容的雕刻,尚有第19窟精雕的華美列柱和板框上採花女子像,以及外廳的蛇王像等。
晚期的雕刻,遺物更多,其中著名的如第26窟佛陀降魔和涅槃的場面,第1窟3米高的釋迦牟尼雕像,都說明此時期造像的規模更加擴大,人物刻畫細膩精巧,形態優美,確為笈多古典風格藝術的典範。
此外,一些石窟四壁布滿佛傳和佛本生故事的浮雕,石柱上雕有活潑的飛天和女神像。
★第1窟正面
壁畫
阿旃陀石窟的壁畫,更為世界所矚目,是印度古代壁畫的主要代表。
根據時代風格區別,亦分為早、中、晚3期。
早期的壁畫最古,第9窟前壁殘跡中,繪有佛傳和佛本生故事,第10窟的右壁繪有索姆、六牙白象本生和禮拜菩提樹等佛教題材的壁畫,推測約作於公元前1世紀。
兩窟畫風不同,而能各盡其妙,前者使用的線條,柔和純樸;後者大膽運筆,風格豪放。
此期壁畫的構圖,大多為橫幅長條形,所表現的人物和生活場面,與約公元前 2世紀的帕魯德、桑奇大塔等石刻佛教遺蹟相似,可證其距佛教美術史的初期作品為時不遠,但造型能力、表現技法,已有長足的進步。
阿旃陀中期的壁畫,更為輝煌壯觀、精美絕倫。
當時正值笈多王朝古典主義文化的黃金時代,佛教美術也達到了鼎盛期,創造了大量笈多式的雕刻、繪畫。
阿旃陀當時即在與笈多王朝有著姻親關係的伐卡塔卡小王朝治下,政治、經濟和文化無不受其影響,故一般將此時期阿旃陀藝術歸於笈多美術的範疇之內。
隨著古風藝術逐步發展到古典風格藝術,畫面構圖更為壯闊,往往一面牆壁被一個場景所佔滿,布局緊湊和諧,第17窟右側的獅子國登陸圖和佛說法圖為此時期的代表作。
在後一幅圖中,聽眾雲集,貴人命婦,張蓋騎乘,紛至沓來,構圖非常繁密,令人驚嘆。
此外,第16窟中佛傳故事中的難陀皈依、捨衛城顯大神通和善生施捨等,也都十分精彩。
笈多時代的古典風格壁畫,較之早期的作品,作風沉著洗練,設色典麗,並帶有抒情趣味,注重於人物的形神兼備和意境的表達,每一場面,不僅描繪精細,且變化多姿。
例如第16窟《難陀皈依》中難陀與妻子孫德麗別離的部分,充分反映了藝術家對於人物內心刻畫的成功。
第17窟前廊後壁殘存的奏樂圖,表現飛天乘雲而至、饒有生趣。
內部的美人臨鏡理妝圖,侍女傍立,一捧脂粉,一執飛拂,可以看出當時人體描寫的進步,構圖自然,人物配置頗為諧和。
又第17窟太子與嬪妃勸酒圖,極盡燕婉之情狀,臨窗窺視的侍女和門外眾多的美女,都風姿綽約,艷麗動人。
此時期各窟的前廊、天井和列柱,所存的裝飾壁畫,也都設計奇妙,想像豐富,色澤鮮艷,對比強烈,如捲雲、蔓草、蓮花和一些可愛的小動物等。
★第17窟壁畫(局部)
阿旃陀晚期的壁畫,基本屬於7世紀前後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第1、2兩窟保留比較完整,為阿旃陀壁畫藝術最盛期的遺作。
約成於600~650年,即遮盧迦王朝的全盛時代。
該王朝的藝術,仍遵循著笈多王朝的古典藝術的美學準則,進一步發揚光大。
第1窟內壁畫場面的幅度皆較大,最著名的是持青蓮菩薩像,妙相莊嚴,頭戴寶冠,肌肉勻稱。
窟內前壁的波斯使節來朝圖,則反映了印度和波斯聘問通好的場面,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繪畫風格也受到伊朗美術的影響。
此外,該窟中的灌頂圖、尸毗王本生圖和降魔圖,也都是十分精彩之作。
第2窟時代最晚,其前廊壁上與藻井等處都有壁畫。
洞內左右的小佛龕壁畫尤可注意,右龕以山嶽為背景,塑造了婦人和兒童的形像,左龕的重層室內,奴婢們簇圍一貴婦人,人物頗為寫實。
另外,周壁上的鹿王本生、摩耶夫人之夢等佛教故事,情節曲折,內容更為廣泛。
總之,晚期的壁畫藝術,較之前期更臻完善,構圖宏大莊重,整體感強,線條穩健,色調典麗,遠近透視和立體感加強,人物裝飾華美,達到了印度古典繪畫藝術的極致。
★第1窟壁畫(局部)
阿旃陀石窟的雕刻與繪畫雖然為宗教服務,但都是以當時的現實生活為基礎,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其中有山村景象、田舍風光,也有戰爭場面、風俗小景,特別是關於古代人民的狩獵、畜牧、生產的壁畫,反映出當時印度社會的經濟狀況。
壁畫和雕刻中的人物如王、後、太子、宮女、武士、平民所表現的不同生活,以及佛、菩薩、天女、比丘所表現的不同神態,在造型上頗能傳出內心的情感,刻畫生動。
在表現女性形像時,充分發揮著自孔雀王朝以來藥叉女的優雅典範和笈多式的古典美學思想,人物體態豐滿,形像高貴典雅,膚色富於質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阿旃陀壁畫的工藝過程是,先用牛糞、礱糠混合黏土並塗上石灰作底,在上直接打草稿,將畫稿摹拓於壁上,草圖輪廓線多用褐、黑兩色,然後再罩一層薄灰粉,便進行細部繪製,以加工後的礦物、植物粉末作顏料,白、紅、褐為主,其次為深綠和藍色。
阿旃陀壁畫和雕刻的優秀藝術,不僅對後來印度的美術產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對於東方佛教所曾傳布的國家和地區,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中國莫高窟的壁畫,日本法隆寺的壁畫,還有斯里蘭卡錫吉里耶的壁畫都與之遙相呼應。
參考書目A.Ghosh(ed.),Ajanta Murals,New Delhi,1967.
三、葉光庭,阿旃陀Ajanta
印度古代佛教文化遺址。
在中西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東北75公里的阿旃陀山中。
石窟鑿於該山的一處新月形暗色岩陡崖上,共30窟。
其中陡崖中部的5窟最早,鑿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
此後沿兩邊伸展,工程一直延續到公元7世紀,歷800~900年鑿成。
公元640年前後玄奘曾到過此地,並描寫這裡的伽藍“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台,背岩面壑”。
但以後隨著佛教在印度的失勢,其地亦棄,石窟遂不為世人所知,直至1819年才重新發現。
石窟自西至東依次編號,4號窟為支提(佛殿),餘皆為毗訶羅(僧房),其中一窟(30號)為泥土所埋,至1956年才發掘出來。
阿旃陀石窟熔建築、雕刻、繪畫於一爐,是印度古典文化藝術保留至今最完好的範例。
石窟前部有陽台、門窗和列柱,雕刻工緻,富麗典雅,鐫有菩薩、仙女、象、鹿等裝飾。
入門便是殿堂,內設列柱、佛龕和佛塔等,毗訶羅內沿石壁還鑿有石床。
窟內石壁,各種壁畫琳琅滿目,有的以《本生經》為題材,有的以王公貴族和宮廷生活為題材,其中1號窟中遮盧加王補羅稽舍接見波斯來使圖,尤有重要歷史意義。
此外還有許多反映印度古代人民生活和花草鳥獸的壁畫。
後期作品多係笈多風格。
四、崔連仲,Azhantuo Shiku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
印度佛教石窟寺。
位於孟買市東北約 300公里處。
開鑿約始於公元前 2世紀,7世紀後終止。
8世紀後荒廢。
19世紀初被發現並開始研究整理,為名揚世界的印度重要古蹟。
阿旃陀是溫迪亞山脈中的一個馬蹄形山崖,現存石窟共29座,以中央諸窟年代最早。
石窟分佛殿、僧房兩大類,以後者為多。
按印度佛教石窟發展階段劃分,屬於早期佛教石窟的有9號、10號、12號等窟;屬於笈多王朝時期者則有 1號、16號、17號、19號等窟。
其中19號窟屬佛殿式,門面以中央蓮花瓣形卷窗和雙柱門廊組成,牆面遍施佛像及花紋雕飾。
殿堂進深14米,高寬均為7.3米,兩邊的列柱、正中佛塔和檐部等皆有佛像和各類浮雕,建築與雕刻之精美,都屬印度佛教石窟之冠。
阿旃陀石窟的壁畫,是印度古代壁畫的主要代表。
早期石窟壁畫之一是10號窟中的《六牙象本生故事圖》,約作於前1世紀,現已嚴重殘損。
其中較完整部分表現六牙象和象群生活於林莽中的畫面,舉凡水沐、歇息、覓食、窺伺獵人等,神態皆栩栩如生,反映了印度藝術善於表現熱帶叢林生態的特色。
笈多王朝時期的壁畫主要見於 1號及16號、17號等窟。
16號窟的《王子出家圖》和17號窟的《王后梳妝圖》約作於5世紀,1號窟的《蓮花手菩薩像》(見彩圖★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阿旃陀石窟1號窟笈多王朝菩薩像)則作於6世紀末或7世紀初,均屬上乘之作。
17號窟的壁畫遺存最豐富,除《王后梳妝圖》外,還有許多生動有趣的小幅圖畫,表現諸天神像、仕女集會、飛天翔空等情景。
笈多王朝是印度古典文化繁榮鼎盛之時,這時期的阿旃陀壁畫也充分反映了這一點,人物神態端莊優雅,色彩絢麗豐富,堪稱為世界藝術的瑰寶。
★《六牙象本生故事圖》中王后見象牙昏厥時的情景
五、丁義忠,Azhantuo Shiku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
印度佛教石窟寺。
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西距奧蘭加巴德 100公里。
為公元前273~前232年阿育王時代開鑿(一說為公元前2世紀或前1世紀)。
石窟開鑿前後歷經1000年之久,7世紀後逐漸荒廢。
中國唐代高僧玄奘於貞觀12年(638)曾到此。
1819年英國人重新發現。
整個石窟開鑿在一個新月形的懸崖上,長達 550米。
石窟包括未建成的共30窟,其中以中央諸窟年代最早,石窟分佛殿、僧房兩大類。
公元前 100年前後開鑿的第10窟最早,第 8、9、12、13、15A諸窟均係公元前後開鑿。
到了 5世紀末葉,又開鑿了第16、17、19諸窟。
其中第19窟為佛殿式,門面以中央蓮花瓣形券窗和雙柱門廊組成,牆面遍飾佛像及花紋雕飾。
殿堂進深14米,高寬均為 7.3米,兩邊的列柱、正中佛塔和檐部皆有佛像和各類浮雕,建築與雕刻之美,都屬印度佛教石窟之冠。
石窟保存了大量佛教題材的壁畫。
公元前後營建的諸窟,結構簡單,幾乎無雕刻。
到了笈多王朝以後的諸窟,建築、裝飾、雕刻均較華美。
約有一半的石窟繪有壁畫,其中最早的屬公元前後的第 9、10兩窟,保存最豐富的是第1、2、16、17諸窟。
第10窟中的《六牙象本生故事圖》(已嚴重殘損,但其中較完整部分表現了六牙象和象群生活於林莽中的情景)第16窟的《王子出家圖》和第17窟的《王后梳妝圖》(約作於公元5世紀)以及第 1窟的《蓮花手菩薩像》(作於6世紀末或7世紀初),均屬上乘之作。
這些繪畫描繪了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宮廷生活,亦反映了勞動人民生產勞動的情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阿旃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網路天使分享 ‧ 長恆法師提供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本會簡介
智廣學佛會
新竹市, Taiwan
地址:新竹市東區湖濱里明湖路365巷3號
本會主旨:「淨治身心、弘揚正法、利濟有情」。
創會日:2010/01/03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最新文章
►
2012
(1)
►
1月
(1)
▼
2011
(229)
►
12月
(13)
►
11月
(18)
►
10月
(17)
►
9月
(17)
►
8月
(18)
▼
7月
(19)
經(sutta)的意思
花語──結善緣
佛教的財富觀 《福慧 隨身書》 No.004 ◎印順導師 著
印順導師法語~82
三件事須報告
「空中鳥跡」
佛教的財富觀 《福慧 隨身書》 No.004 ◎印順導師 著
印順導師法語~81
心的淨化
花語──供花
佛教的財富觀 《福慧 隨身書》 No.004 ◎印順導師 著
印順導師法語~80
福嚴推廣班第二十一期期末聯誼活動記錄
阿旃多石窟
前分道支
福嚴推廣教育班暨智廣學佛會期末聯誼--苗栗三義一日遊心得分享
佛教的財富觀 《福慧 隨身書》 No.004 ◎印順導師 著
印順導師法語~79
五、正常道與方便道
►
6月
(22)
►
5月
(24)
►
4月
(20)
►
3月
(19)
►
2月
(22)
►
1月
(20)
►
2010
(214)
►
12月
(18)
►
11月
(18)
►
10月
(20)
►
9月
(22)
►
8月
(17)
►
7月
(15)
►
6月
(20)
►
5月
(20)
►
4月
(18)
►
3月
(22)
►
2月
(14)
►
1月
(10)
►
2009
(3)
►
12月
(3)
文章分類
印順導師法語
(99)
心靈的教養
(40)
菩薩心行要略
(30)
花語
(28)
會務記事
(24)
福慧集(一)
(17)
同嚐法味
(16)
招生公告
(14)
課程實況
(13)
參學活動
(12)
慈悲心的修習
(12)
心得分享
(11)
故事集
(11)
白晝星星﹝白天仍有星星,只是你看不見。﹞
(11)
分享聖嚴師父的開示
(10)
會議記錄
(10)
通往寂靜樂的道路
(9)
長叡法師畢業旅行心得
(9)
福慧 隨身書 No.004
(7)
論三世因果的特勝
(6)
恭畫
(5)
經文
(5)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偈頌
(4)
福慧 隨身書 No.002
(4)
福慧 隨身書 No.003
(4)
福慧 隨身書 No.010
(4)
福慧 隨身書 No.011
(4)
會議公告
(3)
福慧 隨身書 No.001
(3)
緬甸之旅
(3)
上厚下觀法師講故事
(2)
福嚴推廣教育班讀書會心得分享
(2)
福慧 隨身書 No.011
(2)
網路天使分享
(2)
參訪『妙雲蘭若』
(1)
參訪『妙雲蘭若』~1
(1)
啟示篇
(1)
改版通啟2011.12.15
(1)
活動訊息
(1)
福嚴大殿~厚觀法師談惠敏法師
(1)
福慧 隨身書No.011
(1)
華雨集
(1)
釋心聖法師編輯
(1)
網站連結
本會首頁
智廣學佛會相簿
GOOGLE文件~zhiguang9913
人間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