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念處禪修時,你應該依循可靠的指引與符合佛典的教導,如此你的練習才會有希望。木匠應該使用量繩來測量木頭哪個部分該削除,哪個部分該保留。如果不用量繩而猛削木頭,可能會出錯,或太多或太少。所以,要削得正確,量繩是需要的。再舉個例子,如果小孩不善於在無線的白紙上寫字,他的字可能無法寫得工整而會彎來彎去。所以,紙上的直線有助於讓字寫得整齊、端正。同樣地,禪修者要能要聖道上走得直,他應該依循字義是量繩的「經」(sutta)。
未調伏的心
身自然比心更為顯著。巴利佛典清楚地說,你應該觀察較顯著的目標,而非較不明顯的目標。記住內觀的公式:「內觀專注顯著的目標。」身是粗的、明顯的、容易觀察的。《法句經》說,心是難見的(sududdasaṃ)、非常微細(sunipuṇaṃ),任欲而去(yatthakāma- nipātinaṃ)。人們很少注意到自己的心何時散神,又跑去了哪裡。心不受節制便到處亂跑。當它跑到可愛的所緣,便與貪相應;跑到不可愛的所緣,便與瞋相應。即使貪、瞋未生起,心仍然愚昧、昏暗不明。心猶如樹林中的野獸。除非你用正念來調伏心,否則它會一直那樣亂跑。[95]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花語──結善緣
農曆6月14日,又逢到福嚴佛學院插花的日子,花藝志工們依約來到學院。用完午齋後,院長說:「今天有60位來賓要來福嚴參訪,是從大陸閩南佛學院來的,下午1點30分抵達。」咦!「閩南佛學院」,聽起來還滿熟悉的,原來,是 導師民國23年曾經就學、授課過的地方。志工們都有了共識,儘可能在1點20分前把花藝作品完成。
就在此時,有位志工說:「不知是何因緣,今生會與妳認識?」我說「呀!這個緣不一定只限於今生,可能是過去生中早已結下善緣。」我順口說:「妳看,我們今天以此插花供佛因緣,佛菩薩歡喜、眾生歡喜,也剛好與這60位遠道而來參訪的法師大眾們結下未來的善緣。」
曾聽法師開示過:菩薩道的修行者,要時時提醒自己,在未成佛之前,必須廣結善緣,將來才容易度化眾生。與大眾結緣的方法很多,例如,法義、物質方面的分享,還有,時間與體力的付出,那怕是一絲一毫最細微的善行,都要努力去累積。例如我們智廣學佛會的會員來到福嚴推廣班可以做的有:擦桌椅、掃教室、錄音、錄影、校對、打字、櫃台服務、文書處理……等等;甚至於面帶微笑,口說善語,心存善念,不知不覺中,福德資糧就在不斷地累積增長。
導師在妙雲集《佛制教典與教學》中說:「不從自己去實踐,是難得人家同情,不能實現弘揚正法,利濟眾生的目的。」筆者以為:我們學佛,就是從這些看似小事的點滴善業中,自利利他,成就眾生,也成就自己。
最後,願以此一瓣心香,供養大眾,共結清淨、歡喜的善緣!
(一) 花器:瓶
花材:垂蕉、大白菊、新西蘭葉片、茶花葉、靈芝、射干。
(二) 花器:籃
花材:洛神葵、葉片、大白菊、小黃菊 。
學自合十
就在此時,有位志工說:「不知是何因緣,今生會與妳認識?」我說「呀!這個緣不一定只限於今生,可能是過去生中早已結下善緣。」我順口說:「妳看,我們今天以此插花供佛因緣,佛菩薩歡喜、眾生歡喜,也剛好與這60位遠道而來參訪的法師大眾們結下未來的善緣。」
曾聽法師開示過:菩薩道的修行者,要時時提醒自己,在未成佛之前,必須廣結善緣,將來才容易度化眾生。與大眾結緣的方法很多,例如,法義、物質方面的分享,還有,時間與體力的付出,那怕是一絲一毫最細微的善行,都要努力去累積。例如我們智廣學佛會的會員來到福嚴推廣班可以做的有:擦桌椅、掃教室、錄音、錄影、校對、打字、櫃台服務、文書處理……等等;甚至於面帶微笑,口說善語,心存善念,不知不覺中,福德資糧就在不斷地累積增長。
導師在妙雲集《佛制教典與教學》中說:「不從自己去實踐,是難得人家同情,不能實現弘揚正法,利濟眾生的目的。」筆者以為:我們學佛,就是從這些看似小事的點滴善業中,自利利他,成就眾生,也成就自己。
最後,願以此一瓣心香,供養大眾,共結清淨、歡喜的善緣!
(一) 花器:瓶
花材:垂蕉、大白菊、新西蘭葉片、茶花葉、靈芝、射干。
(二) 花器:籃
花材:洛神葵、葉片、大白菊、小黃菊 。
學自合十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佛教的財富觀 《福慧 隨身書》 No.004 ◎印順導師 著
四、 財富的處理~27-30
遠離非法而依法得財,所得的財富應怎樣處理?這略有兩大原則:
第一、奢儉適中:不要過於慳吝,被譏為餓死狗,守財奴、又要量入為出,不可過份耗費,而致家庭經濟日見困難。這不但平常費用,要有節度,就是供養三寶,也一樣的要量入為出。雖然信心懇切,樂意施捨,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經濟的困窘,也會發生障礙的。
第二、蓄用兼顧:由正業得來的財物,佛指示我們一個使用的方法,是幾方面都顧到的適當計劃。這就是將每年的如法收入,作四分支配:
1、資用:把一分財物,用作經常的生活費用,包括兒女教育費等。在財力可能時,每人應有適當的生活水準,不可奢侈,卻要足夠。
2.積蓄:人事無常,我們有時會生病,將來還會老,平時也總有意外的必須支出。所以在每年的收益中,應保存一分,作臨時支出,以及養老等費。積存,雖是少少的數目,也是極有意思的,不但可避免臨時的困窘求人, 也可養成不浪費的習慣。近代的獎勵儲蓄,用意也與此一樣。
3.經營:無論從事那一職業,都應在每年的收入中,分出一分為事業費。多闢田園也好,增設工廠也好,增加資本也好,充實學力及工作技能也好。這樣才會增加收入,使財富增長累積起來。
4、作福:人不能專為自己,專為現世,應顧到社會利益,以及自己的後生福樂。所以對社會公益──文化、慈濟事業,三寶法益──供養、護持,都要分一分收入來作福。這不但是自己積福德,也是為人群謀幸福。像這樣四方面顧到的經濟支出預算,便是最健全、最合理的財富處理法。
遠離非法而依法得財,所得的財富應怎樣處理?這略有兩大原則:
第一、奢儉適中:不要過於慳吝,被譏為餓死狗,守財奴、又要量入為出,不可過份耗費,而致家庭經濟日見困難。這不但平常費用,要有節度,就是供養三寶,也一樣的要量入為出。雖然信心懇切,樂意施捨,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經濟的困窘,也會發生障礙的。
第二、蓄用兼顧:由正業得來的財物,佛指示我們一個使用的方法,是幾方面都顧到的適當計劃。這就是將每年的如法收入,作四分支配:
1、資用:把一分財物,用作經常的生活費用,包括兒女教育費等。在財力可能時,每人應有適當的生活水準,不可奢侈,卻要足夠。
2.積蓄:人事無常,我們有時會生病,將來還會老,平時也總有意外的必須支出。所以在每年的收益中,應保存一分,作臨時支出,以及養老等費。積存,雖是少少的數目,也是極有意思的,不但可避免臨時的困窘求人, 也可養成不浪費的習慣。近代的獎勵儲蓄,用意也與此一樣。
3.經營:無論從事那一職業,都應在每年的收入中,分出一分為事業費。多闢田園也好,增設工廠也好,增加資本也好,充實學力及工作技能也好。這樣才會增加收入,使財富增長累積起來。
4、作福:人不能專為自己,專為現世,應顧到社會利益,以及自己的後生福樂。所以對社會公益──文化、慈濟事業,三寶法益──供養、護持,都要分一分收入來作福。這不但是自己積福德,也是為人群謀幸福。像這樣四方面顧到的經濟支出預算,便是最健全、最合理的財富處理法。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三件事須報告
在此,我想解釋與老師討論的部分(sākacchā- nuggahita)。為了透過討論以滋養內觀幼苗,你必須簡要、清楚地報告,你在觀照基本與其目標時所體驗的事物。有三件事必須報告:[92]出現什麼目標;你如何觀照;你體驗、了知到什麼。例如,你可能會報告:「當我吸氣時,腹部上升。我標記上升,體驗到緊的感覺。」腹部下降、提腳等,也是如此。報告時應先報告基本目標,再報告其他目標。
例如,如果你看著某物,你會知道那是什麼。同樣地,當你觀照禪修目標時,你終會知道它的真實本質。你必須扼要、精確、清楚地報告。你要說明你的練習品質如何,是否能夠以完全的注意力及精確的正念觀照目標。如果你可以辦得到,你應該報告你知道了什麼。你看見腹部的形狀?其移動的形態?或者它的真實本質,像是僵挺、硬、暖、冷、熱、移動等等?這是你應報告的方式。
如果你無法觀察得當,心遊移到其他的地方,你應該報告這件事。你應該描述你的練習,遭遇什麼問題。如果你可以準確、精進地觀照一個接一個的目標,散心妄想就會變少。即使妄想生起,你也會立刻知道。你能夠準確精進地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以此控制住自己的心。
例如,如果父母不能恰當地照顧他們的小孩,小孩可能和流氓在一起,變成流氓。同樣地,心會自然地跑到可意的所緣,與貪相應。你應該準確、努力地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藉以照顧自己的心,讓心不致於迷途散亂。如果你發現心生起不善念,[93]察覺時便應立刻加以觀照,如此它們才會立刻停止。這是所謂的「心隨觀」(cittānupassanā)。佛典說:「每當念頭生起時,應如實了知。」(yasmiṃ yasmiṃ khaṇe)。
實際上,無論心念是染污的或清淨的,一旦心變得明顯,皆應立刻觀照。這是cittānupassanā,心隨觀。觀照散亂的念頭也是心隨觀。有時候,身上會有一些感受,如癢等等,注意這個癢,即是vedanānupassanā,受隨觀。當身上出現其他身心現象時,你可以從基本目標轉移到其他目標。這稱為dhammānupassanā,法隨觀。你應該觀察的,是當下最顯著、最明顯的目標。色法通常是最顯著可觀察的目標。記住內觀的公式:yathāpākataṃ vipassanābhiniveso內觀專注任何顯著的目標。
觀照妄想的念頭時,妄念停止或繼續?你應在小參時加以報告。觀照癢的時候,癢增強、減少、移動或消失?你應該報告癢的變化。這時,禪師將建議你該怎麼做。如果有錯誤,禪師會糾正。如果有些事太過,禪師會要你減少。如果無需任何糾正,禪師會叫你繼續練習。
要讓禪師給你需要而合適的指導,你必須報告三件事:1.出現什麼;2.你如何觀察;3.你了知到什麼。如果你報告想像的事物而不是你的經驗,那麼你的報告將沒有任何意義。[94]
例如,如果你看著某物,你會知道那是什麼。同樣地,當你觀照禪修目標時,你終會知道它的真實本質。你必須扼要、精確、清楚地報告。你要說明你的練習品質如何,是否能夠以完全的注意力及精確的正念觀照目標。如果你可以辦得到,你應該報告你知道了什麼。你看見腹部的形狀?其移動的形態?或者它的真實本質,像是僵挺、硬、暖、冷、熱、移動等等?這是你應報告的方式。
如果你無法觀察得當,心遊移到其他的地方,你應該報告這件事。你應該描述你的練習,遭遇什麼問題。如果你可以準確、精進地觀照一個接一個的目標,散心妄想就會變少。即使妄想生起,你也會立刻知道。你能夠準確精進地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以此控制住自己的心。
例如,如果父母不能恰當地照顧他們的小孩,小孩可能和流氓在一起,變成流氓。同樣地,心會自然地跑到可意的所緣,與貪相應。你應該準確、努力地觀照當下生起的目標,藉以照顧自己的心,讓心不致於迷途散亂。如果你發現心生起不善念,[93]察覺時便應立刻加以觀照,如此它們才會立刻停止。這是所謂的「心隨觀」(cittānupassanā)。佛典說:「每當念頭生起時,應如實了知。」(yasmiṃ yasmiṃ khaṇe)。
實際上,無論心念是染污的或清淨的,一旦心變得明顯,皆應立刻觀照。這是cittānupassanā,心隨觀。觀照散亂的念頭也是心隨觀。有時候,身上會有一些感受,如癢等等,注意這個癢,即是vedanānupassanā,受隨觀。當身上出現其他身心現象時,你可以從基本目標轉移到其他目標。這稱為dhammānupassanā,法隨觀。你應該觀察的,是當下最顯著、最明顯的目標。色法通常是最顯著可觀察的目標。記住內觀的公式:yathāpākataṃ vipassanābhiniveso內觀專注任何顯著的目標。
觀照妄想的念頭時,妄念停止或繼續?你應在小參時加以報告。觀照癢的時候,癢增強、減少、移動或消失?你應該報告癢的變化。這時,禪師將建議你該怎麼做。如果有錯誤,禪師會糾正。如果有些事太過,禪師會要你減少。如果無需任何糾正,禪師會叫你繼續練習。
要讓禪師給你需要而合適的指導,你必須報告三件事:1.出現什麼;2.你如何觀察;3.你了知到什麼。如果你報告想像的事物而不是你的經驗,那麼你的報告將沒有任何意義。[94]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空中鳥跡」
--第五屆研所畢業生 釋長叡自述
出家前,我在大陸台商工廠工作,只是做一個安分守己的「眾生」。閒暇時喜歡到處‘逛廟’--每到一個新城市,買一張當地地圖,看到上面標示寺廟處,就搭公車前去參拜,在閩南、寧波一帶,參拜過一些道場(事後才知道,曾走訪過的道場中,其中有些似乎 導師也曾待過)。某次在泉州的一個小廟禮佛時,不遠處有人評論說:「這個人是來結緣的。」大概是吧,可能我是在追尋前世的記憶、結多生累劫的緣。
最特殊的印象,是寧波附近,唐朝留下來的一個大道場,已無道場功能,古建築被當作「博物館」在展示,鐘樓可以扣鐘,標示著:「每扣一次一元」。大殿中「空無一物」(精準地說:只剩一個石雕須彌座,座上空無佛像),我在空大殿中「禮佛」三拜,心中感慨萬千。後來在福嚴課堂上,讀到 導師的《空之探究》:「《小空經》說:鹿子母講堂空無一物。這是說鹿子母堂中,空無牛、羊、人、物,而鹿子母堂是有--不空的。」 就想起寧波那個「空蕩蕩」的大殿,想到:這個大殿可能是以「無常法」對我展現「阿含經的小空義」!
其後經由老闆介紹,參加了當地的慈濟,讓我這個凡夫的人生軌道開始轉變。個人覺得這是很特別的團體,跟原先認識的傳統佛教有點不太一樣--沒有很多外顯的宗教儀式,更多的是人間的關懷。我在不算長的時間內參與了不少活動,體會許多震撼與感動--有訪貧、助學、賑災、關懷台商……以一個外人,參與了別人的人生大事,看見眾生各式各樣的人生悲喜劇,因而逐漸有點「看破」,覺得有錢的、沒錢的,都有各自的苦,「人生海海」。回頭看自己,駐在工廠內,生活無虞,三餐有‘阿姨’打理(每餐一碗羅漢齋),平常也用不到什麼錢,漸漸地,就有點看淡經濟利益的價值。有一次參加活動後心得分享,我說把功德迴向「少欲知足,心常歡喜」,有位師姐的女兒聽不懂,還問了「為什麼」。
在這過程中,遇到幾位善知識,也思考起已經延宕多年的「人生計畫」--雖然有點放不下母親,年紀也小有一把,是該為自己的下半生作準備了。所以在適當的時機辭職,回到台灣,順著慈濟的因緣,來到福嚴就讀。
初來就發現福嚴的拜墊很適合我,拜墊有斜度,早課打坐時上身自然直立,坐起來很舒適。某次的晚課中,大眾嘹亮唱誦的音波共鳴,讓我找到認同感、歸屬感(大概前世的記憶被大殿中的梵唱音波「震醒」),剛來就確認自己適合這樣的生活,一年後,承蒙 師父(院長)慈允,在慧日講堂披剃出家。
新學期時,方袍圓頂地回到福嚴,乃至後來受大戒,都有種種壓力。童話故事的結尾都說「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現實生活可沒這麼簡單,我的版本好像是「過著安忍壓力的生活」--課業有難度,論文不太會寫,要輪值法器(沒正式學過),生性帶孤僻不主動跟別人往來……,才新出家,要學的可多著呢。雖然如此,寒、暑假中回到慧日講堂,代班值知客時,每每會有「不知道是哪裡冒出來的菩薩」來問問題(有少數明顯是來「難問」的),好像也能根據學院所學,給予答案,那時內心就滿慶幸的:還好有到福嚴讀書!
好不容易,大學部讀完,理所當然,接著讀研究所。我們這一屆(第五屆)研所有八位同學,有人開玩笑說這是「八仙過海」,事後發現,這個說法可能不太妙--學僧在研一剛開學沒多久就變成八仙之一的「李鐵拐」--下樓時,忘失正念「翻腳刀」,左腳腫得像麵包,拄著拐杖,一直沒處理好,斷斷續續醫了一年才恢復。因為腳傷疼痛,有種種不方便,練習體會「無我(無主宰性)」,時常有「無常迅速」的燃燒感,加上人事、課業上的考驗,就想要休學去緬甸(也真的曾經為此兩度去帕奧禪林「考察」)。在猶豫中,考慮到:已被指派參加當年的「全國論文發表」,論文也已寫好,覺得要「避譏嫌」--怕被說成「不敢去發表才“提前畢業”」,所以就繼續安忍,把任務完成。
事後看來:安忍是有功德的,堅持把福嚴課業完成是有功德的。經論讀久了,也讀出一些興趣來(所以決定畢業後再繼續念書)。那天,在研所畢業典禮時說譬喻:讀福嚴好比是在「泡茶」。有的以高溫熱水沖泡,沖出茶香(若溫度不高,逼不出香氣--所以不要抱怨「高溫」);不過,也有一種冷泡茶,泡久了自然也有一番風味。我是採溫度不高、「浸泡式」的學習路線,時間久一點也可以泡出好茶香。以此鼓勵學弟們「發心留下來讀研所」。
總結在福嚴的六年學習心得:大學部是「還好有來讀福嚴」;研究所是「還好福嚴讀得夠久」! 如今揮手暫別福嚴,祈願 師長、同學、學弟們,「教證得增上,自他咸喜悅!」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佛教的財富觀 《福慧 隨身書》 No.004 ◎印順導師 著
三、如法求財不以非法~21-27
還有一些非法的取得,不是一般人所能犯,而只是有關人所能犯的,也略說幾種:
1、「因便侵佔」:或服務政府機關,或服務工商行號,或服務社團學校,利用地位,及職務上的便利,而損害服務事業的財物。這種情形實在太多了,有些甚至是被人看作慣例的。採辦的從中取回佣金;浮報旅費或交際費;低價賣出,高價買進,而自己從中分得一分。總之,為了個人利益,使服務的事業少收多支,都可說是因便侵佔的非法。
2、「藉勢苟得」:這是一般從政人員所最易犯的。利用權勢及職務,非法得財的辦法真多!如人向某機關辦理某項手續,裡面的負責人,不替你辦理,或問題層出不窮,讓人走上好幾回,還說過幾天來。等得急了,或是事情不能拖延太久,只好去賄賂他們,或買禮物送他。財物一到,問題簡化,工作變得極有效率,這是留難的一例。有的查到民家或商店,有小小違犯禁令的事情,如售货而不開貨單,或不蓋店印等。於是表示問題嚴重,以種種來威嚇。其實,不一定是忠實執法,而只要人情到了就完事,這是威嚇的一例。還有是走進商店行號,或者民間富戶,故意刁難,甚至設局陷害,說你犯了什麼罪,要舉發你。你怕事怕麻煩,只有以金錢去討好他,這是誣陷敲詐的一例。還有得財枉法,或縱容親屬収容賄賂等,真是花樣繁多。這是社會的病態,政治上的罪惡。奉佛的弟子們,守法而不貪這些非法財富才是。
3、「經營非法」:出資本,從事工商事業,穫得合法利潤,本是極正當的,但其中也有許多非法的。我不是內行人,當然說不上內行話。扼要的說,貨不真,價不實,量不足,穫得分外利潤的都是。以假的作真的賣,把次第貨當上等貨賣;冒用他家商標,欺蒙顧客,多得利益。價不實,有討價還價的惡弊,這本來無非想遇到不知時價的,可以多賣幾元。等到風氣造成,大有非漫天討價不可的情況,真是害人害己!分量不足;又如斗秤不公,大進小出等。至於不顧國計民生,乘機抬價,囤積居奇等,不但為佛法所不許,有時也會受到政府的取締。經營事業,一定要以合法的手段,謀取合法的利潤。由於人心不良,社會病態所造成的,非法取財的流弊,是會有報應的。大家應互相警惕,如法求財,才能無害於人,有利於己。
現在舉一故事,來說明決不可非法得財。佛弟子目犍連,在家時很有地位,自然就有些有地位的朋友。他的好友中,有名叫陀然梵志的。目犍連出家以後,常在外方弘法。一次,回到了家鄉,陀然梵志當然是他所關懷的一位。有人告訴他:「陀然依賴自己的地位、勢力,作種種不法的行為,從中取利。他是勾結人民,要脅政府;同時又勾結政府,欺壓老百姓」。目犍連聽了,心裡為他的老朋友難過。 一天見到了陀然,想起他的不法行為,就以老友的身分,呵責他不該那樣的胡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陀然解釋為出於不得已。「為了孝養父母,培育兒女,還要修福積德,祭天神祖先等。沒有錢,怎麼辦呢」?目犍連告訴他:「就是為了供養父母,培育兒女,修福祭祖,也是不可以非法取財的」。
目犍連知道他是一篇鬼話,所以進一步追問:「真的是為了這些嗎」?陀然與目犍連是宿生有緣的,也就說實話了。原來他有一位妻子,衣食住行,樣樣要講究,天天要錢花。沒有錢,就連吵帶鬧,弄得家庭不安。陀然為了這,所以才胡亂搞錢。目犍連大不以為然,說他願為婦女的奴隸,自己作惡,而不顧將來的惡報。勸勉他,要為自己而重新做人。
這個故事,開示了我們:凡是非法得來的錢財,無論出於什麼良好的動機,都是罪惡。對於這點,佛法豪不妥協。至於為了滿足妻女的貪欲,而自甘下流,那更不要說了。人不能不依財物而生活,但財富要以清淨的如法得來。一不謹慎,種下惡因,苦報是自己的呢!
福慧 隨‧身‧書 No.004 ◎印順導師 著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心的淨化
事實上,心的淨化是佛陀在《念處經》已保證過的:ekāyano ayaṃ bhikkhave maggo sattānaṃ visuddhiyā… yadidaṃ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a。它的意思是,「諸比丘!這是可以淨化眾生的穩健道路,也就是,四念處。」[90]為了淨化自心,必須修習四念處:身隨觀、受隨觀、心隨觀和法隨觀。總之,為了淨化自心,所需要做的就是觀察當下剎那生起的身、心現象。如之前提到的,透過三學,或說,透過持續準確精進的觀照,你的心將淨除貪瞋等的煩惱。念處禪修能保證這種心的清淨。如果一秒的正念即是一秒的清淨,那麼一分鐘的正念將有六十秒的清淨,一小時的正念則有三十六百秒的清淨。
如果你真的重視、珍惜正念修行的利益,無論你正在做什麼,不管是走路、站立、坐下、彎曲或伸展手足,你皆應該隨時保持正念。觀照必須持續無間斷。例如,木頭地板是由許多小木板所組成的,小木版彼此之間緊連無空隙,連塵土也無法滲透。同樣地,當正念非常連貫,沒有任何空隙時,煩惱便無法侵入心中。所以,謹慎且持續地觀察,你能夠進步得更快。
滋養毗婆舍那的五種方式
之前,我依據《增支部》談到五種方法可以滋養內觀幼苗,令其成長、茁壯並結果實。我舉了園丁以種種方法照顧芒果種子的例子[91],說明禪修者應當如何滋養內觀幼苗。在此,讓我再說一次。
如同在四周建立圍籬以保護植物一樣,禪修者需要持戒以保護內觀幼苗(sīlānuggahita)。如同提供植物適當的水份一樣,禪修者需要透過聽聞教導、指引,學習正確的練習方法(sutānuggahita)。如同清除植物旁的雜草一樣,禪修者必須和老師討論如何澄清困惑(sākacchā- nuggahita)。如同防止寵物踐踏植物一樣,禪修者需要進入奢摩他禪那(samatha-jhāna),去除內觀禪修帶來的疲累、不安。這是奢摩他的保護(samathānuggahita)。沒有奢摩他禪那的人,必須培養能專注於當下現象的強大定力。如同清除蜘蛛網,禪修者需要透過觀照使觀智變強。在某些觀智,如生滅智,禪修者會體驗強大的定力與念力,以及一種獨特、永不厭足的快樂。禪修者可能會有意無意地執著這種狀態。要避免執著,禪修者必須努力對準當下的現象,強化他的毗婆舍那。這是毗婆舍那的保護(vipassanānuggahita)。如此滋養內觀幼苗時,內觀將逐漸茁壯,直到結成道智、果智的果實。
如果你真的重視、珍惜正念修行的利益,無論你正在做什麼,不管是走路、站立、坐下、彎曲或伸展手足,你皆應該隨時保持正念。觀照必須持續無間斷。例如,木頭地板是由許多小木板所組成的,小木版彼此之間緊連無空隙,連塵土也無法滲透。同樣地,當正念非常連貫,沒有任何空隙時,煩惱便無法侵入心中。所以,謹慎且持續地觀察,你能夠進步得更快。
滋養毗婆舍那的五種方式
之前,我依據《增支部》談到五種方法可以滋養內觀幼苗,令其成長、茁壯並結果實。我舉了園丁以種種方法照顧芒果種子的例子[91],說明禪修者應當如何滋養內觀幼苗。在此,讓我再說一次。
如同在四周建立圍籬以保護植物一樣,禪修者需要持戒以保護內觀幼苗(sīlānuggahita)。如同提供植物適當的水份一樣,禪修者需要透過聽聞教導、指引,學習正確的練習方法(sutānuggahita)。如同清除植物旁的雜草一樣,禪修者必須和老師討論如何澄清困惑(sākacchā- nuggahita)。如同防止寵物踐踏植物一樣,禪修者需要進入奢摩他禪那(samatha-jhāna),去除內觀禪修帶來的疲累、不安。這是奢摩他的保護(samathānuggahita)。沒有奢摩他禪那的人,必須培養能專注於當下現象的強大定力。如同清除蜘蛛網,禪修者需要透過觀照使觀智變強。在某些觀智,如生滅智,禪修者會體驗強大的定力與念力,以及一種獨特、永不厭足的快樂。禪修者可能會有意無意地執著這種狀態。要避免執著,禪修者必須努力對準當下的現象,強化他的毗婆舍那。這是毗婆舍那的保護(vipassanānuggahita)。如此滋養內觀幼苗時,內觀將逐漸茁壯,直到結成道智、果智的果實。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花語──供花
今晨,運動完後回家開門時,哇!看見大門口前,七里香及茉莉花、玫瑰花正盛開中,花香瀰漫遍滿空氣中,多隻蜜蜂也爭先恐後來採花蜜。
最近自己曾經動過念頭,想用簡單素雅的花材來供佛。當下隨興剪取花材,七里香、茉莉皆是白色系;葉片有火鶴葉、黃金葛、斑草蘭葉…等。以上花材皆是自己種的,其中七里香還是天然生長出來的呢!
作品插好之後,心中滿懷歡喜心,作品名為〈清淨無染〉,拿去佛堂供佛。有人說「心動不如馬上行動」,今日可以滿自己小小的心願了。
如果您的花圃中有自種的當令鮮花,插上一盆供佛,這跟用「買來的鮮花」相比較,似乎多了一點誠意。您要不要也試一試呢?香花供佛,享受這種歡喜心是很簡單的喔。
花器:陶盤
花材:七里香、茉莉花、火鶴葉、黃金葛葉、斑草蘭葉 。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佛教的財富觀 《福慧 隨身書》 No.004 ◎印順導師 著
三、 如法求財不以非法~15-21
什麼是如法〈依法、合法〉,什麼是非法呢?一般人以為從辛勞職業得來的財物,便是合法的,其實未必盡然。從非法職業得來的財富,是種下苦因的,這又有兩類:
〈一〉非國法所許:如從事的職業,沒有違犯國家──或是居留地國家禁令的,便是正業。如國法所不許的──或不許民營的,不許外僑經營的,不許種植〈如鴉片〉或出賣的,就不可以作。國家的法令,不論國民或僑民,都應該遵守。雖然國家的法令,未必都是對的。如不同意國家的法令,認為不合理,也得依正當的辦法來求補救,求改變,切不可陽奉陰違,觸犯禁令。
〈二〉非佛法所許:有些職業,不一定是國法所禁的,但依據佛法,卻是一種不正當的職業,這就是以殺、盜、淫、妄、酒等,解決生活的職業。如屠宰,漁獵,或被雇負責殺人,或製造殺生的器具等,便是與殺有關的非法職業。又如專門偷盜─ ─小偷,土匪;或開設淫窟,出賣淫畫、春藥為生的;或東欺西騙,以說謊為職業的;或釀酒,開設酒館等,便是與盜、淫、妄、酒有關的職業。這些,凡是良好的佛弟子,是要避免的。
這一點,不論在家或出家眾,都要互相勸勉,不但自己不作,還得勸教内善信,共同避免觸犯。我們中國佛教徒,對職業問題,每不夠注意。有的是不知道,有的明知道自己的職業是不合佛法的,但或為了是祖先的遺業,或為了生計改變的不容易,還是做下去。
其實有真切的信仰,真實的信解善惡因果,就應該拿出勇氣來改革,不惜犧牲,忍受痛苦來改革!信佛就應依法而行,希望作佛弟子的,應特別重視這點。
有的,雖從事正常的職業,但在職業上,或與朋友往來上,非法得財。廣義的說,這都等於是竊取的。因為非自己所應分得的,而現在取得了;是應該付給人的,而現在卻逃避了。這種財物不應有而有,一切屬於非法。其中有是一般性的,也就是任何人都可能違犯的。問題很複雜,例子也多,現在略舉經典上常說的幾點。
1、「竊取他物」:這不是以偷盜為職業,而是偶然的。對於別人的財物,起貪染心,設法竊取,或順手牽羊的取為己有。又如別人遺失的東西,拾到了應該歸還原主,不但佛法如此,現代的國法也如此。如拾得而私藏起來,也就等於竊取。還有,對國家都有納稅義務,如故意延不繳納,如營業稅、所得稅、土地稅等。或是偷漏捐稅,走私,以多報少等。這是減少國家收入,增益自己財富,屬於非法得財。
2、「抵賴債務」:借債應該歸還,如抵賴而故意不還,是非法的。不過,有的不幸而事業失敗,破產了。依因果律說,來生也是要償還的。但他確是事業失敗,無款可還,即不能說是非法。可是有的事實上有能力歸還,藉口失敗,而不肯清還債務,這已是非法了。還有故意倒閉他人的貨款、存款,而自己是愈倒愈富,這不但國法所不許,佛法上也是惡中之惡!
3、「吞沒寄存」:有把現款存放到別人的名下;或是金寶財物,為了外出等原因,寄存在親戚朋友家裡。但日子一久,受人寄存的,便抵賴說並無此事,說那些是他自己所有的。還有把金錢和一些重要的手續,委託知己,寄存在友好處。等到寄託人死了,受託人便吞沒寄存的一切,欺負他的後輩,這都屬於非法之例。
4、「欺罔共財」:幾個人共同投資,組成一個公司;公司的財產,便是股東的共財。如某一股東,負責在公司辦事,拿出偷天換日手段,偽造賬目,欺弄股東,把共有財富,轉移到自己的腰包去。又如弟兄的共有財產,未分家時,有的先於中竊取,化公為私,這都是欺罔共財的非法事項。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福嚴推廣班第二十一期期末聯誼活動記錄
福嚴佛學推廣班第二十一期於6月11日結業,因循前例,在結業之後皆有舉辦聚餐聯誼活動,唯本次應學員的建議,改以戶外參訪活動,地點選定苗栗幾個熱門的旅遊景點,作為踏青及參訪活動,於7月3日上午9點出發。整個一日遊行程如下:三義木雕博物館→卓也小屋(午餐) →勝興火車站→龍騰斷橋→三義大興善寺→歸程。
本次聯誼活動共有43位同學報名參加,包括傳妙法師、長叡法師及堅壬法師等3人參與,當天全體於推廣班前集合,並由傳妙法師及張鳳妹會長擔任領隊。9時一到,大夥魚貫進入遊覽車,隨著遊覽車隆隆地引擎聲,徐徐駛向目的地,展開今日一日遊。
每到一個景點大家都抱著好奇及出遊的心情來欣賞,縱然在酷熱太陽下,大家仍玩得很盡興並且處處拍照留念,整個活動最後於下午6點多結束,返回新竹。此次美中不足乃厚觀院長因故未能成行,但行前院長仍來遊覽車上以故事譬喻為大家說開示,使我們備感法喜。
翠英合十 記錄於100.7.8
本次聯誼活動共有43位同學報名參加,包括傳妙法師、長叡法師及堅壬法師等3人參與,當天全體於推廣班前集合,並由傳妙法師及張鳳妹會長擔任領隊。9時一到,大夥魚貫進入遊覽車,隨著遊覽車隆隆地引擎聲,徐徐駛向目的地,展開今日一日遊。
每到一個景點大家都抱著好奇及出遊的心情來欣賞,縱然在酷熱太陽下,大家仍玩得很盡興並且處處拍照留念,整個活動最後於下午6點多結束,返回新竹。此次美中不足乃厚觀院長因故未能成行,但行前院長仍來遊覽車上以故事譬喻為大家說開示,使我們備感法喜。
翠英合十 記錄於100.7.8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前分道支
現在,我要說明前分道的八個構成要素。(pubba- bhāga-maggaṅga)。觀察剎那生起的身心現象時,包含了精進、念和定。這三支稱為定蘊(samādhi-kkhandha)、定學(samādhi-sikkhā)或定之教(samādhi-sāsana)。定蘊若現前,煩惱便無機可趁。如此心會變得清淨。一再培養這種清淨的心,便稱為「心性的培養」(bhāvanā,禪修),因為這個訓練培養清淨心,使之從小變大,從幼稚變成熟,從少變多。這個訓練的其他必備要件是將注意力瞄準禪修目標(正思惟sammāsaṅkappa),以及如實了知目標(正見sammādiṭṭḥi)。這兩個道支屬於慧蘊(paññākkhanda)。
如此培養定蘊與慧蘊之時[89],你的戒行自然清淨。換句話說,由正語、正業與正命構成的戒蘊自然生起。這種戒並不完全等同不殺生、不偷盜等的戒行。事實上,它是思戒(cetanā-sīla)。修得此戒、定、慧三蘊時,你便成就戒、定、慧三學。
所以,毗婆舍那的訓練共有八個前分道支,分成三組,各自能對治不同的煩惱:戒蘊對治違犯煩惱;定蘊對治纏縛煩惱;慧蘊對治隨眠煩惱。如此,你將變得無過失、清淨、可愛且安詳。
再者,你可以藉由精進避免怠惰的出現。如此,向善之道是敞開的。藉由正念,你可以保護心不受煩惱。如此,你將遠離煩惱並獲得安全(gutti)與解脫(vimutti)。這是暫時的寂靜(santi)。暫時的寂靜的累積將引領你到達最終的寂靜與快樂。
如此培養定蘊與慧蘊之時[89],你的戒行自然清淨。換句話說,由正語、正業與正命構成的戒蘊自然生起。這種戒並不完全等同不殺生、不偷盜等的戒行。事實上,它是思戒(cetanā-sīla)。修得此戒、定、慧三蘊時,你便成就戒、定、慧三學。
所以,毗婆舍那的訓練共有八個前分道支,分成三組,各自能對治不同的煩惱:戒蘊對治違犯煩惱;定蘊對治纏縛煩惱;慧蘊對治隨眠煩惱。如此,你將變得無過失、清淨、可愛且安詳。
再者,你可以藉由精進避免怠惰的出現。如此,向善之道是敞開的。藉由正念,你可以保護心不受煩惱。如此,你將遠離煩惱並獲得安全(gutti)與解脫(vimutti)。這是暫時的寂靜(santi)。暫時的寂靜的累積將引領你到達最終的寂靜與快樂。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佛教的財富觀 《福慧 隨身書》 No.004 ◎印順導師 著
二 、 財富由布施福業而來~07-15
由福業而非神賜:說到財富,簡單的說,一切都從布施福德而來,從布施業因的感果得來。我們所有的財富,無論小至粒米,大至全世界,都是從我們的福業而來,而不是什麼神所賜予的。
神教的信仰者,把他們的一切財物享受,都看作神造而賜予享受的。他們對日常的飲食,都當作神賜而在感謝他的恩典。這原是「靠天吃飯」的幼稚想法!但是佛說:這是依我們自己所積的福德得來的。在過去世中,如造作了很多福業,那麼現在就有富有的享受。反之,便只有小小的福報,甚至窮困到無以為生。所以過去世的福業,決定了我們現在的財富與享受。
一切是神所賜予的,理論上決不能使人滿意。例如嬰孩出生,他們所處的家庭,為什麼大有平貧富的差別。這不能說是他們對神的信仰有所不同。如厚彼薄此,神也就太任性而不平等了。再說,有多少人,對神的信仰是虔誠的,但一直過著窮困的生活,這又怎樣解釋呢?佛弟子不能信任神的恩賜,認為一切要依自己,自己的業力,才決定自己的福報如何。
從眾緣而非定命:財富由布施福業得來,雖是絕對的定律,但其中還有許多問題。
(一) 有宿因或更待現緣:如說過去積有福業,現在享有福報,那麼現在的我們,不是就可以坐享福樂嗎?一切可以不勞而穫的定命論,是不對的。因為我們知道,雖有布施業因,而福報現前,大抵還是要有現緣的。
有一笑話,可以助明這個道理。有人生下來後,被很多算命的,算定為命運好,大福大壽。此人因此而驕傲懶惰,不肯工作,坐享幸福。他的妻子,遇到這麼一位丈夫,也只有終日嘔氣。
一次,她準備回娘家去住幾天,想到那位懶丈夫,沒有人烹飪,送到面前,他是不會去動手的,可能會餓死。於是便替他製了夠半個月吃的大米糕,中間留一圓孔,掛在他的頸項上,讓他餓了好吃。
她去了近十天,忙著回家來,那知一進家們,便見那位懶丈夫餓死在一邊。原來他懶得要命,只吃到低頭吃得到的部分,連把大米糕轉動一下也不肯動手。這當然是笑話,正說明了偏信前生福業是不成的。
前生的福業,有的能自然感報,不需要功力,如嬰孩的生在富貴人家。但更多是,除了宿世的福業而外,還要依自己現生的功力──現緣。用一分的力量,有一分的收穫。
如農夫種田,播下種子〈如宿世施業〉,還得勤勞的灌水,下肥,除草〈如現生功力〉,才會豐收。不然,坐等收穫,那是沒有把握的。除非少數的田土肥,雨量足,但雖有收成,而產量不會多〈如宿生的福業,自然感報〉。
種田是這樣,種福田而得福報也是這樣。所以不能專依宿生的福業,還得靠現生的功力。如專依宿業,成為定命論,那就像懶人一樣,結果可悲慘了!佛法不是定命論,請大家注意!
(二) 得福果或造成惡因:關於福報,我想說幾句話,大家不要驚慌!財富從布施的福業得來,那麼現在辛苦的做生意,或從政,或勞動而得的財富,是由福業而來嗎?是的。盜匪劫掠所得的,或貪污欺詐所得的財物,也都是福報嗎?是的。
這似乎太危險!有財物就是有福報,這不等於獎勵作惡嗎?不會的。依佛法說,這些非法得來的財富,從往因說,雖從福業而來;但從現緣──得財的方法說,卻是種下惡因了!用不合法的手段得財,甚至這分福報不能受用,反而受到罪惡的苦報了。
為善有善果,布施必得福報,但要依因果的正常法則去實現。如種田的,下種以後,得老老實實的下一番功力──灌水,下肥,除草等,秧苗自會逐漸的長大,開花結實,為我們所受用。
傳說:有一愚癡農夫,插秧以後,天天去田裡觀望,而每次都非常失望,因為苗生長太慢了。一天,到田裡去,把所有的秧,都給拔得高一些,他才滿意的回去。可是第二天再去看時,所有的秧都枯死了。愚蠢的農夫,不讓秧苗正常的生發長大,卻以不合理的手段,去促成秧苗的成長。苗是長了,而苗也就死了。
秧苗所以能生長,因為有部分潛在土裡;如土裡沒有,那拔也是不會長的。福報也如此,如沒有前生的福業,用非法的手段,也還是不能得到。但即使有宿生福業,不以正法而得應得的財富,福報得到時 ,惡報也就在眼前了!
財富都由福業而來,這是徹底的道理。但有了福業,還要用正常的方法去得到。用非法的手段得財,種下惡因,真是把自己的福報糟蹋了。所以佛說:「如法求財,不以非法」。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五、正常道與方便道
從發起正信而修學成就,是正信的最初修學,這又有兩類的進修法:一、正常道的修習信心:正信(正信必有正願),聲聞法中是「出離心」,大乘法中是「菩提心」。修學大乘信心的一般方法,如《起信論》說的信佛、信法、信僧,又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去助成。這可見,自利利他的大乘信願,要從事行與理行的修習中來完成。換言之,信心並非孤立的,而是與種種功德相應的,依種種功德的進修而助成的。然經論所說的菩提心,般若道中有三階:初是願菩提心,其次是行菩提心,後是證(智)菩提心。前二者,也名世俗菩提心;後一也名勝義菩提心。如說菩提心是離言絕相的,是約勝義菩提心說。如說菩提心為慈悲所成就,那是約行菩提心說。初學大乘信願,是約願菩提心說,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信願。初學者,對於佛(菩薩)的無邊功德,一切眾生的無邊苦迫,佛法濟世的真實利益,發菩提心的種種功德,應該多多聽聞,多多思維。這對於大乘信願的策發,最為有力。如大乘的信願勃發,應受菩薩戒,這就是願菩提心,為法身種子。菩提心,是菩薩的唯一根本大戒。受戒就是立願;依戒修學,就能漸次進修,達到大乘正信的成就。
二、方便道的修習信心:這是信增上菩薩的修學法。由於「初學是法(大乘),其心怯弱」,所以特重仰信,依佛力的加被而修習。龍樹說:這是以信(願)精進為門而入佛法的,也就是樂集佛功德,而往生淨土的易行道。說得最圓滿的,要算《普賢行願品》的十大行願。這因為佛是無上菩提的圓滿實證者,所以將信願集中於佛寶而修。十大行願中,(一)、禮敬諸佛,(二)、稱歎如來:是佛弟子見佛所應行的禮儀。(三)、廣修供養:是見佛修福的正行。(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從梵王請佛說法,與阿難不請佛住世而來。這都本於釋迦佛的常法,而引申於一切佛。(四)、懺悔業障:如《決定毘尼經》的稱念佛名的懺法。大乘通於在家出家,所以不用僧伽的作法懺,專重於佛前的懺悔。(五)、隨喜功德,(十)、普皆回向:這是大乘法所特別重視的。(八)、隨順佛學:卽依佛的因行果行而隨順修學。(九)、恒順眾生:是增長悲心。
這十大行願,有三大特點:(一)、佛佛平等,所以從一佛(毘盧遮那)而通一切佛,盡虛空,遍法界,而不是局限於一時一地一佛的。(二)、重於觀念,不但懺悔,隨喜,回向,由於心念而修;就是禮佛,供養,讚佛等,也唯由心念。如說:「深心信解,如對目前」;「起深信解,現前知見」。這是心中「念佛」的易行道,成就卽是念佛三昧。(三)、這是專依佛陀果德(攝法僧功德)而起仰信的,一切依佛德而引發。如隨順眾生的悲心,因為:「若能隨順眾生,卽能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而為體故」。這與上帝愛世人,所以我也要愛人的理論相近,這是偏重於仰信的緣故。
信增上菩薩,信願集中於佛,念念不忘佛,能隨願往生極樂世界。但由信願觀念,所以是易行道。然心心念於如來功德,念念常隨佛學,念念恒順眾生,如信願增長,也自然能引發為法為人的悲行智行。龍樹說修易行道的,能「福力增長,心地調柔。……信諸佛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眾生」,修行六波羅蜜。所以,這雖是易行道,是信增上菩薩學法,而印度的大乘行者,都日夜六時的在禮佛時修此懺悔、隨喜、勸請、回向。不過智增悲增的菩薩,重心在悲行與智行而已。
(本文錄自《妙雲集•學佛三要》91~94頁)
二、方便道的修習信心:這是信增上菩薩的修學法。由於「初學是法(大乘),其心怯弱」,所以特重仰信,依佛力的加被而修習。龍樹說:這是以信(願)精進為門而入佛法的,也就是樂集佛功德,而往生淨土的易行道。說得最圓滿的,要算《普賢行願品》的十大行願。這因為佛是無上菩提的圓滿實證者,所以將信願集中於佛寶而修。十大行願中,(一)、禮敬諸佛,(二)、稱歎如來:是佛弟子見佛所應行的禮儀。(三)、廣修供養:是見佛修福的正行。(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從梵王請佛說法,與阿難不請佛住世而來。這都本於釋迦佛的常法,而引申於一切佛。(四)、懺悔業障:如《決定毘尼經》的稱念佛名的懺法。大乘通於在家出家,所以不用僧伽的作法懺,專重於佛前的懺悔。(五)、隨喜功德,(十)、普皆回向:這是大乘法所特別重視的。(八)、隨順佛學:卽依佛的因行果行而隨順修學。(九)、恒順眾生:是增長悲心。
這十大行願,有三大特點:(一)、佛佛平等,所以從一佛(毘盧遮那)而通一切佛,盡虛空,遍法界,而不是局限於一時一地一佛的。(二)、重於觀念,不但懺悔,隨喜,回向,由於心念而修;就是禮佛,供養,讚佛等,也唯由心念。如說:「深心信解,如對目前」;「起深信解,現前知見」。這是心中「念佛」的易行道,成就卽是念佛三昧。(三)、這是專依佛陀果德(攝法僧功德)而起仰信的,一切依佛德而引發。如隨順眾生的悲心,因為:「若能隨順眾生,卽能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而為體故」。這與上帝愛世人,所以我也要愛人的理論相近,這是偏重於仰信的緣故。
信增上菩薩,信願集中於佛,念念不忘佛,能隨願往生極樂世界。但由信願觀念,所以是易行道。然心心念於如來功德,念念常隨佛學,念念恒順眾生,如信願增長,也自然能引發為法為人的悲行智行。龍樹說修易行道的,能「福力增長,心地調柔。……信諸佛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眾生」,修行六波羅蜜。所以,這雖是易行道,是信增上菩薩學法,而印度的大乘行者,都日夜六時的在禮佛時修此懺悔、隨喜、勸請、回向。不過智增悲增的菩薩,重心在悲行與智行而已。
(本文錄自《妙雲集•學佛三要》91~94頁)
訂閱:
文章 (Atom)